潍坊市寿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7 潍坊市寿光市统计局

商贸系统按照全市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培育市场体系。蔬菜、农资、建材、汽车等专业市场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健康发展,商流企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以盛隆超市、百货大楼等企业为龙头,连锁店、专卖店和连锁超市为依托的经营服务网络日趋完善,业态结构调整,品牌带动战略初见成效,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4904万元,同比增长13.6%。

六、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

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全年出口创汇达12400万美元。利用外资有了新突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3个,增资项目3个,到位资金4793万美元,其中外商独资项目4个,合同外资415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0万美元,独资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2个,过5000万元的1个;申报审批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达35家;办成海外企业2家;外派劳务330人,劳务输出额1100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1038万元,增长20.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0518万元,增长20.3%。其中,增值税完成11464万元,增长22.1%;营业税完成6393万元,增长27.7%;企业所得税完成4435万元,增长16.5%。地方财政支出完成70870万元,增长16.4%。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6794万元,增长11.5%;教育事业费支出23472万元,增长11.3%;城市维护费支出6004万元,增长6.5%。

金融存贷规模不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5.8亿元,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16.8亿元,比年初增加2.9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87.5亿元,比年初增加9.6亿元。各项货款余额7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2.4亿元,增加4.6亿元;中、长期贷款16.3亿元,增加2.2亿元。

八、科学技术

全市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其中申报国家级10项,省级15项,潍坊市级15项。“涂布新闻纸”、“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造纸行业)”等9个项目列入了省计划;“茄科类优质蔬菜无土栽培综合技术研究”、“可调涡轮增压器研制开发”等6个项目列入潍坊市计划,立项率达55.0%。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5项。其中组织实施国家、省级以上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3项,这些项目科技含量大,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今年全市共取得优秀科技成果8项,经专家鉴定“聚纳米胶体硅微粒助留剂制备及应用技术”等3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竺圣果设施栽培技术研究”等5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出了系列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建设投资1.08亿元,高标准进行了银海路、公园街晨鸣路改造、和平巷罩面,新修改造道路10公里,新修排水沟4.95公里。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08万平方米,城区园林绿化面积达76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13.8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043盏,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率先在潍坊市实现了“一控双达标”任务,建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拉开了建设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的帷幕。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全市90.0%的企业完成治理任务。全市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1.0%以上。污水排放水质有了较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对重点废气污染源加大监管力度,先后对城区大小锅炉进行了4次清理整治,保证了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整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加强医疗运营垃圾处理的监管。对主要单位的医疗、运营垃圾处理实行24小时监督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各种疫情的传入和发生。严格新建项目的审批,杜绝污染源的产生,全年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44个,拒批严重污染项目6个,较好地防止了新污染项目的产生。完成18.5公里的污水沟清淤密封工程。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全市利用工业废物作原料的工业企业发展到21家,完成了全市境内的地面水、地下饮用水、空气、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任务,开展了以巩固提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十、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实施了“三通”、“三进”,目前,新上大屏幕投影“三进”教室930个;新建校园网110个,并联入城域网。有207所中小学与寿光现代教育网联通,占全市学校总数的85.0%。同时,还聘请北京网络专家对全市132名网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70.0%以上的教师能自己制作课件。深化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达2737人,有9人被北大、清华录取,职业学校有1867名学生对口升入大学,普高、职高高考均居潍坊市榜首。在今年全国奥赛中有11名学生荣获一等奖,43名学生获二等奖。为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除对全市教师进行大培训外,还选派68名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到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脱产学习。2003年我市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市”、“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市”。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42处。其中,卫生系统市直医疗卫生单位7处,乡镇卫生院19处,乡镇专科医院3个,企事业单位职工卫生所(室)58处,职工医院5处,另有村级卫生室422个。卫生系统干部职工2457人,乡村医生1244人,全市医生、护理、医技、防疫、妇幼保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均达到和超过了山东省2005年末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全面实施ISO质量管理,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全市病人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99.0%,治愈好转率达97.0%以上,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0%,处方书写合格率达98.0%,医疗事故无差错发生,病人综合满意率达98.0%。全面实施系统化大众卫生,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有了全面提高,保证了人民群众就医安全。加强了卫生监督执法,规范了城乡医疗市场。在农村推行了农民健康保障制度,坚持“两险共担,三方筹款,四面规范”的原则,防止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切实保护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加强了妇幼保健工作,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孕产妇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健康知识咨询和医疗技术服务,对孕产妇和婴儿实行了系统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率达98.6%,住院分娩率达100%,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0和8.4‰。加强了疾病控制工作,杜绝了重大疫病暴发流行。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完善,卫生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