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藁城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2-05 石家庄市藁城市统计局

藁城市统计局

2008年3月12日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藁城”为主要任务,凝心聚力求突破,全力以赴抓落实,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

一、综合

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9亿元,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6.9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9.9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2.2亿元,增长14.8%;人均实现生产总值27745元。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16.8:52.0:31.2调整为17.6:52.6:29.8。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优质、高效作物比重增加,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一批规模大的企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三产流通、服务、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所需新兴产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继续实施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入统单位从业人员29800人,全年劳动报酬45132万元,增长34.8%。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在职职工有2.94万人参加养老保险,24788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为100%。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0807人。失业保险覆盖率为77.5%,年末全市31538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0%,年末全市共有1706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995人享受到农村低保。

2007年,藁城市认真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市民营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亿元,增长22.7%,占全市GDP总量的77.5%;上缴税金5.5亿元,增长21.7%;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4.8%。

二、农业

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业综合生产力稳定提高。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36.9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牧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农业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全省领先水平。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9.9万亩,总产量达51.54万吨,增长2.2%,其中:夏粮总产25.66万吨,增长3.9%,亩产达506公斤,蔬菜播种面积52.9万亩,总产量达267.5万吨。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化经营率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率达到56%,农业得到稳定发展。

畜牧业稳定发展。肉类总产量13.38万吨,增长1.9%;禽蛋总产量17.8万吨,增长1.9%;奶类产量8.77万吨,增长2.8%。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5.23万千瓦,增长4.5%,农用运输车5.5万辆,农用排灌机械5.0万台,当年机耕面积4.5万公顷,农村用电量达85861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与效益持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0.3亿元,增长29.4%,其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6.4亿元,下降35.9%。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0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7.2亿元,比上年增长45.0%。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建筑企业个数9个,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6138万元,增长3.5%;房屋施工面积100.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导,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主导产业得到健康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城镇投资完成70亿元,增长36.3%,建设改造投资完成74亿元,增长25.2%。按产业结构分,第一产业完成23亿元,下降15.3%;第二产业完成60.6亿元,增长23.0%,第三产业完成16.1亿元,增长106%。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9万平方米,销售收入5265万元。

五、交通和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21.2亿元,增长13.2%;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133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36公里。

通讯业发展迅速。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8.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14.8万户,其中:城内电话用户6.8万户,农村电话用户8.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0万户,年末电话普及率为43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1.7万户。

六、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繁荣稳定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亿元,增长15.9%。按销售所在地分,城市消费零售额22.5亿元,增长17.6%;市以下消费零售额30.3亿元,增长14.7%。按行业划分,批发业7.6亿元,增长15.1%,零售贸易业实现37.6亿元,增长16.5%;住宿餐饮业实现6.6亿元,增长14.4%;其它实现11088万元,增长11.9%。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建筑装饰、汽车、微机及家用电器等提升生活质量的商品销售量逐渐增加。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市场经济秩序日趋规范有序,大市场的主导作用逐步显现,超市连锁等新型营销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多种经济类型、多种业态并存的市场格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01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6%。出口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出口活跃,成为拉动全市出口增长的主动力。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抓项目,培财源,促增收,加大财源监控力度,财政收入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04万元,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4万元,增长28.5%。财政支出8.57万元,增长36%。其中农、林、水支出10309万元,增长152.4%;教育支出22088万元,增长54.8%。

金融机构秩序良好,存、贷款余额保持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3.3万元,比年初增长11.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6.5亿元,增长11.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5.8亿元,比年初增长21.6%。保险事业较快发展,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2240万元,赔付金额3849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教育部门重视素质教育,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全市现有各类学校387所,其中中学41所,小学140所。各类学校在校生13.1万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教职工9114人;其中普通中学3986人,小学3067人,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职业技术教育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