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5 哈尔滨市道外区统计局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发展,乡村、社区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22个,床位5086张。其中,医院41个、个体诊所107个、工厂卫生所12个、农村卫生所41个。全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00人,其中,医生1822人,护师、护士1729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324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24人。农村卫生院4个,床位211张,卫生技术人员87人。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取得成效。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完成道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消减指标,全年实际下达治理单位99家,完成或落实84家治理任务,正在积极推进15家。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重点监管化工、造纸、食品、电镀等行业38家重点企业,取缔“十五小”企业2家。组织重点行业23个单位制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12个企业下达限期整改。

严格建设项目“三同时”监管,完善项目审批责任追究制度。至年末,共审批54家;登记表40家,报告表14家,咨询39家;禁办项目11家;电话咨询56家;报告表验收13家。

加强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在松花江、阿什河、蜚科图河两侧1公里范围内村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际完成28.5%的治理任务,在巨源镇18个自然屯投资420万元开展了人、畜饮用水工程。

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落实。至年末,下达行政处罚169件;现已结案79件;收缴罚金6.55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2件;现已结案6件;收缴罚金1.2万元;其余6件正在执行中。

三、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总人口808577人,全区总户数301347户。其中,常住人口687801人, 常住户数261155户,其中,男性人口342189人,女性人口345612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9.1。全区流动人口52376人,人户分离人口68400人。

至年末,全区城市人口565593人,共223237户;农村人口122208人,共37918户。

全区人口出生率5.79‰,死亡率5.23‰,人口自然增长率0.56‰,计划生育率99.93%。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631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761人,安置65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全年免费培训7290人次,创业培训1382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98%以上,其中,培训769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全区共举办招聘大集177场。参加现场招聘的用工单位11477家,提供用工216327个,成功介绍52339人次。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年共签证劳动合同2659户,职工49003人。检查各类用工单位1622户。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92户,实际结案率100%。为各类人员讨回工资及抵押金82.6万元。全年受理劳动仲裁案件591起,结案率97%。

四、城市建设与公用事业

城市综合整治

城区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果。建设市民休闲健身广场12个,改造庭院131个、面积达19.2万平方米,群众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对太平大街等27条严重破损道路和背街背巷进行了彻底改造,完成180条区管街路的维修养护任务,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方便。全年植树10万余株,新增绿地约23万平方米。严厉打击私建滥建违法行为,共拆迁违法私建4.5万平方米。

环卫清扫保洁标准取得新成效。全年投资100万元新建了3座水冲公厕、增设了50个垃圾箱、5个垃圾斗、200个果皮箱,环卫基础设施保有率和完好率有了进一步提高。15条街路和8个广场实现了水冲清洗作业,面积达到34.2万平方米。

棚户区拆迁改造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滨江小区、仁里小区、哈东新区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6000余户居民彻底告别棚户区。

市政建设

市政道路建设日趋完善。至年末,共有市级道路397条,总长223.64公里。其中,一类街路19条、40.47公里,二类街路36条、36.52公里,三类街路206条、102.78公里,四类街路136条、44.16公里。县级公路2条、24.099公里,乡级公路23条、140.853公里。

注:

1、本公报中的年度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分组、工业增加值及组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全部工业企业。

4、土地及行政规划。道外区地处哈尔滨市区中东部,全区土地面积61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0.62平方公里,郊区面积577.98平方公里。市区设二十二个街道办事处,市郊设团结镇、永源镇、巨源镇和民主乡。全区共有1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8个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