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松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5 哈尔滨市松北区统计局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参加失业保险企业260户,涉及职工130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00人。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05.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03%。其中,出口总值326.56万美元,同比增长21%;进口总值78.46万美元,同比下降18.11%。

利用外资健康发展,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8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引进内资项目98个,实际到位资金48.5亿元。在引进的项目中,基础设施类项目26个,工业及高新技术项目40个,商贸、物流、大市场项目9个,综合开发、建安项目12个,旅游、社会事业项目4个,农业项目5个。

园区建设

园区建设健康发展。2006年,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欧美亚高新技术园区、哈尔滨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三个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至年底,三个园区共完成征地5.67平方公里,建设道路总长19.58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94亿元,已签约入区项目共计61家,协议总投资额86亿元,有23家已经开工建设,资金到位额5.8亿元,部分企业已具备投产条件,园区产业化项目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办了松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东北亚对俄科技合作发展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全区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14项,批准7项。全年申请专利39件,授权18件。全区企业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支出1243万元,其中企业支出363万元。

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到年底,全区共有小学60所,在校学生7722人,比上年减少566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7125人,比上年减少80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750人,比上年减少765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63.7%。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5%。全年教育投资1480万元,完成了4所D级危房的改造,维修中小学56所,更新了部分教学设备,全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体育

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开展。举办12次大型文艺演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全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及体育竞赛活动20次,开展全民建设活动,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举办了松北区首届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发现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全区新增7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配置各类健身器材70件。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水平有所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7个,分别为省级医院1个、市级医院1个、厂企医疗机构(含大专院校)6个、结核病防治所1个;门诊部(所)1所(含个体诊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150张。卫生技术人员57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25人;注册护士160人。全区乡镇卫生院5个,床位190张,农村卫生技术人员159人。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农村人口6.1万人,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4.4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71.8%。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至年末,全区共有福利单位16家,其中各类收养性单位5家,床位316张;其中社会投资办养老机构5家,床位118张。全年共收养孤、老、残、幼235人。至年末,全区城市低保户613户,1300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人口的2.4%。发放优扶救济金和低保金计545.78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区558个重点优抚对象得到了国家定期抚恤补助。

四、人民生活

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207469人。其中,常住总人口19.7万人,增加3924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87万人,增加5089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29.8%。男性人口10.1万人,增加1826人。当年新出生人口1537人,全区人口出生率10.34‰,死亡率5.45‰,人口自然增长率4.9‰。全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数573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16%、37%和47%。全年共安置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566人。年末全区登记失业人数3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9%。共有1826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1个,全年为7778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提供了职业介绍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发放16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2347名失地农民得到了就业安置。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幅提高,全年人均纯收入达4686元,比上年增长11.9%;人均生活费支出3591元,同比增长32.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居住

城镇农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至年末,全区农村砖瓦化率90%,彩电拥有率97%,集中供水入户率45%,卫生厕所普及率64%。

五、城市设施与公用事业

城市综合整治

城市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1个市民休闲健身广场,改造建设景观、精品庭院1个,建成灯饰景观街路2条;拆除违章违规建筑180余处,4万平方米;实施规划10路、17路、湖畔绿色家园、三环路土地置换等项目拆迁工作,共拆除各类房屋413户、工企8户,涉及拆迁面积13.2万平方米;实施了202国道改造、银河小区周边道路整治、松北大道扩建等工作,使城区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公共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区内集中供热能力131兆瓦,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9万平方米。全区用电量达2.5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居民生活用电0.51千瓦时,增长30.3%;工业用电1.23亿千瓦时,增长12.5%。城区居民人均用电量为258.89千瓦时。年末煤气供气管道总长度58公里,城市管道燃气家庭用户1万户。

六、资源与环境

城市绿化

生态型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区绿化建设总投资0.78亿元,新增绿地面积142.49公顷,新建公共绿地面积62.46公顷。新建公园绿地1公顷(在建),新建道路绿地37.66公顷,单位、庭院附属绿地42.37公顷。全年植树42.48万株,义务植树0.4万株,栽花铺草108万平方米,太阳岛完成三期工程。至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已达1411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35.0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