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松北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新进展。在全区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0.5%。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47.1%,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3%。 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其它所有制参与、出售和兼并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全年对2户国有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改制的国有企业资产数量达3163万元,涉及企业职工26人。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年末,全区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71户,参保职工468人,全区完成社保试点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9人。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 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区出口企业3户,实现出口额269.9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 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030万美元。 招商引资 2005年,全区招商引资项目127个,协议引资额达1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1.8亿元,资金到位率为40%。其中,基础设施类项目10个,工业及高新技术项目42个,商贸、物流、大市场项目15个,综合开发、建安项目54个,旅游、社会事业项目3个,产业基地项目3个,分别为环保产业园区、德国产业园区及哈工大对俄科技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园。此外,国内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资金实际到位额为18.1亿元。 园区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区建设“有投入、有企业、有形象、有增量”的总体要求,2005年,全区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园区、欧美亚科技园、哈尔滨国家环保科技产业园三个园区建设全面开展。三个园区共完成征地3.4平方公里,建设道路总长19.2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7亿元。2005年,已签约入区项目共计32家,其中东北亚17家,欧美亚15家,协议总投资额77亿元。现已有6家企业开工建设,实现投入约1.5亿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现有科技企业14个,其中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年申报科技计划20项,批准4项,其中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1项,即哈尔滨瀚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全年申请专利22件。全区企业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支出共计2000万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450万元。 教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开展师德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到2005年底,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共有小学55所,在校学生8288人,比上年增加872人;初中7所,在校学生7206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学生1515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55%。全年投资3100万元,完成了3所D级危房的改造,维修中小学45所,更新了部分教学设备,全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文化、体育 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取得新成就。举办3次大型文艺演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全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及体育竞赛活动14次,开展全民建设活动,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2000人次。举办了松北区首届中小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发现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全区新增2个社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配置各类健身器材24件。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1个,分别为省级医院1个、市级医院1个、厂企医院(含大专院校)3个、乡镇卫生院(所)5个、结核病防治所1个;门诊部(所)3所(含个体诊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共有卫生床位762张,卫生技术人员67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9人,注册护士146人。全区农村卫生院5个,床位140张,农村卫生技术人员181人。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50%。 社会福利与救助 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的覆盖范围。至2005年末,全区共有福利企业23家,其中各类收养性单位8家,床位305张;其中社会投资办养老机构5家,床位235张。共收养孤、老、残、幼235人。发放优扶救济金和低保金计386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至年末,全区城市低保户576户,160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人口的0.8%。全区558个重点优抚对象得到了国家定期抚恤补助。 农村特困户750户、1908人,基本得到了救助。对全区200个特困家庭以“一帮一”结对子形式进行帮扶。全区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率达100%。 四、人民生活 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9.3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4万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28%。男性人口9.9万人,女性人口9.4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00。当年新出生人口1626人,人口出生率0.01‰;死亡767人,人口死亡率0.01‰,人口自然增长率0.06‰。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稳定发展。全区下岗失业人员0.22万人,实现再就业0.2万人,占下岗失业人数的90.9%。现有失地农民1.8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2%;实现再就业1.22万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66.3%。农村劳动力6.86万人,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为城乡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社会保障。 劳务市场日趋规范,全区拥有职业介绍机构1个,2005年全年为6500人次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介绍服务。建立了以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基地为载体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强化了失地农民培训和就业安置。对3000名农民进行了免费引导性培训,对2530名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814名失地农民得到就业安置。 农民收入与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收入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幅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86元,比上年增长10.2%;人均生活费支出2706元,同比增长21.8%。 城镇农民储蓄跨上新台阶,年末全区城镇农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99亿元,比上年增加0.43亿元。 居住 城镇农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至年末,镇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9平方米,农村砖瓦化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83.2%。有线电视入户率34.2%;自来水普及率62%;生活用燃气普及率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