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松北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实现发展。全年协议外资金额8.5亿美元,实际到位额0.28亿美元。至年末,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项目1个。 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 哈尔滨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经贸部同意设立的,主要是以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为主,面向东北亚,多国参与的国际经贸科技合作示范区。 2004年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工作全面开展,完成合作区20平方公里规划、起步区内2.15平方公里土地征地和合作区内三条干路施工设计工作。招商引资取得进展,“龙港合作”基地落户合作区。与上海世茂集团和香港新世界集团达成共识,以东北亚合作区为支撑、以绥波互市贸易为前进基地,共同建设产业平台、物流平台和东北亚经贸大通道。同时与东北亚(香港)对俄服装出口加工园区签订协议、中俄合资东北亚国际商贸城正在办理开工手续、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企瓦”公司开始办理进出口公司手续,对俄出口渔具的生产企业竣业公司和加工俄罗斯进口木材出口北美成品的美国斯维乐公司等一批企业准备入区。开拓境外市场。东北亚经贸合作区与加拿大多伦多中国商贸中心签订了共同开拓北美市场的协议。 三、社会事业 科技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区现有高科技企业5个,成果转化项目4项。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3项,其中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有2项,分别是哈尔滨东金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红提葡萄冷棚种植规模化标准化技术研究、黑龙江红鸿科技贸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环境噪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全年企业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支出共计0.15亿元。 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等其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取得新成绩。开展师德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质量有所提高。至2004年年末,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5%。共有小学55所,在校学生17050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6543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569人。年末全区共有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2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达到3万人。 文化、体育事业得到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走进松北”大型文艺演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5个,其中省级医院1个、市级医院1个、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厂企医院(含大专院校)8个、乡镇卫生院(所)71个、结核病防治所1个。共有卫生床位824张,其中农村卫生院床位145张。卫生技术人员954人,其中农村卫生院技术人员228人。全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08人,注册护士246人。 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防疫体系;区政府投入60万元设备款,组建了松北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草案》、《疫情报告制度》等卫生管理办法;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保障、福利与救助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区参加养老保险企业58户,参保职工384人;失业保险企业46户,参保职工281人;参加常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1190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2%。 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扩大了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的覆盖范围。至2004年末,全区共有福利企业23家,其中各类收养性单位8家,床位386张;社会投资办养老机构3家,床位100张。共收养孤、老、残、幼251人。发放优扶救济金和低保金计134.2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至年末,全区城市低保户507户,1135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占城镇人口的3%。全区414个重点优抚对象得到了国家定期抚恤补助。 农村特困户750户、1908人,基本得到了救助。开展了以“慈善济困民德”捐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活动,对全区750个特困家庭以“一帮一”结对子形式进行帮扶。 四、人民生活 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总人口19.4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88万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26.2%。男性人口9.56万人,女性人口9.1万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100。当年新出生人口0.1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32‰;死亡0.07万人,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5.1‰,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人口管理目标。 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稳定发展。全区下岗失业人员0.22万人,实现再就业0.2万人,占下岗失业人数的90%。现有失地农民1.8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5%;实现再就业1.22万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65.9%。农村劳动力6.85万人,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万人。为城乡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社会保障。 劳务市场日趋规范,全区拥有职业介绍机构1个,自2004年7月成立起至年末累计为123人次失业人员提供了职业介绍服务。建立了以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基地为载体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强化了失地农民培训和就业安置。对2100名农民进行了免费引导性培训,对200名市地农民进行了技能培训,198名失地农民得到就业安置。 农民收入与储蓄 城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同比增长10.8%。全区种粮补贴559万元、良种补贴20.7万元、免征农业税940.5万元,共减轻农民负担1520.2万元,平均每个农民增加收入110元。 城镇农民储蓄跨上新台阶,年末全区城镇农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56亿元。 居住与生活 城镇农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至年末,镇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35平方米,农村砖瓦化钢木结构住房比重达82%。有线电视入户率37.5%;自来水普及率58%;生活用燃气普及率54%。 五、城区建设与管理 城区设施 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城区路桥建设快速发展,现代化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至2004年末,共启动建设项目63项,其中2004年新开工40项,完成建设总投资26.38亿元,竣工面积85.35万平方米。加快交通路桥建设速度。完成了怡园路立交桥、世茂大道、市政府大厦、市民广场以及前进堤改线工程等交通路桥建设项目。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启动热源路、太阳岛供热站等项目,新增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前进水厂供水能力达到日供水6000吨。通乡公路建设进展迅速。投资3083万元完成松浦镇至万宝镇通乡公路27.7公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