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的“创新年”。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区人大和区政协的指导、监督下,全区上下团结一心,紧扣加快发展主题,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圆满完成了区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确定的各项经济计划目标,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4860万元,为年计划的102.5%,同比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90万元,同比增长8.0%,拉动GDP增长0.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3930万元,同比增长20.3%,拉动GDP增长5.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3040万元,同比增长14.6%,拉动GDP增长9.4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428万元,为年谋的125.46%,比上年增长40.49%。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87万元,比上年增长8 %,为年计划的10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比上年增长10%,完成了年计划。农业发展特点: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根据年初提出的市场动作、自主经营、样板带动、重点扶植的要求,各街、镇、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知识和农作物栽培新方法,积极引进优种良苗,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全年调减稻田播种面积13200亩,实现稻改菜面积2200亩,稻田改渔池707亩,新建苗木基地1202亩,豆类种植1568亩,其它2123亩。连续开展四年的大棚早熟夏菜生产技术竞赛活动,获市、区奖的农户由去年的37户/次增加48户/次,获奖品种4个增至9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是特色基地逐步开成规模。大托镇桂进村300亩的豆类基地已成为全省五大旱粮作物示范基地已初见成效,户平收入达4000元以上。三是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冷气的发展。新路村“农家乐”近百亩休闲垂钓基地建设和三人托生态农业休闲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为进一步加快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 三、工业 工业发展态势良好,整体效益全面提高。全年完全全部工业总产值158266万元,同比增长11.49%。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878.8万元,为年计划的126.48%,同比增长36.73%;完成销售收入51253万元,同比增长44.2%;实现利润总额2831.6万元,同比增长141.8%;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108%。全区加强扶优扶强的力度,对高压开关有限公司、长沙钢丝厂、楚于包装厂三家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投入科技三项经费70万元,规模工业企业效益全面提高,八水厂、金园沙发厂、消声器厂、楚天包装厂4家规模企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均比去年同期增长80%以上;23家规模工业企业除2家亏损,其它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明显增加,我区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按照“引进——消化——创新”的思路,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竞争力,全区共申请专利20项,已授权16项,实施16项,引进开发新产品20多个;长沙市东方厨具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高效节能液化炉等产品,在同行业中独家拥有,市场每年需求量可达8000万元,前景可观;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开发的500KV以上超高压隔离开关,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开发的新产品;惠利浦公司通过与海尔集团的合作新生产的微特电机项目,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导先水平;超世洋服、高压开关、天鹅工业泵、钢丝厂等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其中超世洋服获得了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中心(CQC)和英国摩迪国际认证有限公司(UKAS)分别颁发的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随着该企业在我区落户,必将成为我区新的税源增长点。 四、商业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特色街市初具规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0736万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商业销售收入560549万元,商业利润21589万元,为年计划的114%和135%,分别同比增长31.6%、58.6%。随着我区制定的“繁北拓南”战略的快速实施,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利用道路拉通,交通网络完善的契机,着力实施空壳市场盘活与市场新建并举,全年盘活空壳市场、新建市场12个,新增个体工商经营户2647户,私营企业27家,新增营业面积近3万平方米。积极吸纳经营大户,大力发展特色街市。原韶山路、中山路及宝南街的部分经营户陆续迁移到黄兴南路,便黄兴南路电子通信产品一条街初具规模;可可清吧、金色年华洒吧的开业,带动了附近十余家酒吧、茶吧的联动发展,使解放西路酒吧、茶吧一条街在全市声名鹊起;加上火车南站布市、金线街综合市场、老下河街百货市场和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旧货市场、湖南家电商城、百姓装饰材料市场、中南肉类批发市场,以及即将建成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坡子街民俗民食商业街和湖南钢材大市场,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前景喜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 城区建设快速推进,投资总量大幅上升。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502万元,为年计划250%,同比增长275%。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置,将扩张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掀起了城市建设的高潮。一是省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共计完成拆迁面积近55万平方米,拆迁总量及拆迁速度创历史之最。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简牍博物馆等12项省市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湘江大道天心段已竣工通车。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由长大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长沙大道二、三段已全面完成路基土方工程,实现了全长6.51公里简易通车的目标,完成投资3.8亿元;由区城建开发公司投资总额为6400万元建设的劳动西路二期工程已正式竣工通车。三是房地产投资来势看好。由智邦集团、区城建公司等6家房地产企业投资近3.8亿元的7个房地产项目成为长沙楼盘亮点。四是区属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湖南钢材大市场完成全部拆迁任务,市场和铁路专用线已动工建设;超世洋服工业园已完成拆迁任务,厂区“三通一平”基本结束;区机关大院迁建工程完成了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已正式奠基动工。 六、招商 招高引资力度加大,环境优化效应显现。全年完成合同引进外资234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036万美元,引进市外境内资金9.23亿元,分别为年计划的117%、101.8%和153.91%,与上年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了使内外商积极投资天心区,多渠道扩大投资规模,我区将工作的重点落在改善和优化经济环境,加大经济环境的治理力度方面,实行了谁出问题、谁负责的追究制。同时,健全了主动招商的激励机制,精心包装和策划招商项目,不断拓展招商途径,进一步提高了招商成效。先后引进三兆公司、上好佳食品、超颖房地产等1个过千万美元和4个过百万元的外资项目,引进了大边万达、智邦家园、湖南钢材大市场等3个过亿元和18个过千万元的内资项目。其中:引进的温州三跃环保餐具、超世洋服、上好佳食品等项目,为我区今后工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为我区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进的智邦家园、名城、德胜花苑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推动了我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改善我区城市环境,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