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平阴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促进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注1),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注2)50.4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9亿元,下降10.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48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23亿元,增长1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889元,增长8.9%。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0.2:49.2:30.6调整为17.3:50.5:32.2。 一、农业 2002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8.69亿元,同比下降9.6%。农业生产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开展“质量标准化管理年”活动,使林果、畜牧、蔬菜、优质粮食等传统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玫瑰、红提葡萄等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培植了长荣畜产公司、玫瑰开发公司、宏源食品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和10个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平原和山区两大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5.2万亩;建成高标准精品园10个、5500亩。完成2万亩平原农业开发治理,新打机井66眼,配套改造机井256眼,加固小型水库三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平方公里,发展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76万亩,其中新发展低压管灌节水面积1.07万亩,高标准滴灌面积2000亩。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年末拥用农业机械总动力39.52万千瓦,增长3.6%;农用汽车、拖拉机、三轮车18956辆,比上年增长3.3%;大型农机具达1819台套,比上年增长3.4%。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在“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带动下,工业技改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骨干企业规模快速膨胀,济西工业园区和改革开放实验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个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实现销售收入4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实现利润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实现利税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完成工业增加值1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注3)为174.94%,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 建筑业增速加快。2002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三、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投资总量持续增长。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5%;更新改造投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城镇和农村集体投资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城乡个人投资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年末公路通车里程475.2公里,比上年增长13.2%。全年货运周转量1313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9%;客运周转量1250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0.1%。 邮电通讯业继续高速发展。全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9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82452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市内电话机总容量31852门,比上年增长9.8%。年末电话机总数66375部,比上年增长5.9%。其中,市内电话机总数27185门,农村电话机总数39190门,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5.1%。全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103万元,比上年增长22.7%;报刊流转额301万元,比上年增长6.0%。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发展迅速。200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3.4亿元,增长5.5%;集体经济零售额1.3亿元,增长5.6%;个体民营经济零售额10.8亿元,增长13.4%。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0.8%上升为62.3%。 城乡集市贸易活跃。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9.7亿元。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实行全民招商、亲商、安商,对外对内开放步入快车道。全年共引进县外项目106个,合同利用资金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8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00%。完成出口创汇(海关口径)67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1%,继续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中保持领先地位。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2002年,全县地域财政收入29145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8%,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注4)完成15078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县本级收入完成10842万元,增长20%;各乡镇共完成4236万元,增长17.8%。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5632万元,增长18.7%。其中,灶内支出22466万元,增长18.2%。全年完成税收总额23851万元,比上年增收3390万元,增长16.6%。 金融业快速稳定发展。2002年,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3.08亿元,比年初增加2.95亿元,增长14.6%。其中: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为16.7亿元,比年初增加1.84亿元,比上年多增0.2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8.74亿元,比年初增加3.58亿元,增长23.6%,比上年多增2.35亿元。其中:农业贷款5.53亿元,比年初增加2.15亿元,增长63.6%,比上年多增0.71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2.4%,现金支出82.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全年货币净投放1.5亿元,比上年增加1.04亿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多家保险公司入户平阴,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2002年人民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各类保险承保额达到40.36亿元,保费收入达到3623万元,比上年增长13.8%;赔款支出778万元,比上年下降3.6%。 七、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2002年,全县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达到166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38项,完成科技成果12项,有8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4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01%,全县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家,认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达到2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