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福山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业务稳步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2021.46万元,比上年增长5.5%;实现业务收入1159.29万元,比上年下降25.2%;全年发送信函55.6万件,比上年下降62.5%;报刊订销量190.95万件,比上年增长59.1%。年末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超过30万门。固定电话拥有量87543部,增长了14.8%;移动电话拥有量26.76万部,增长了14.4%。 电力供需协调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821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7%。其中工业用电67509万千瓦时,增长7.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158万千瓦时,增长13.8%。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区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144413万元,增长23.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8013万元,增长23.9%,占年度预算的100.7%,超额完成了年初计划。其中,税收收入63771万元,增长18.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81.7%。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57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教育支出16467万元,增长1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349万元,增长15.7%;医疗卫生支出5102万元,增长113.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421万元,增长15.9%。 金融稳健运行。年末全区各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34.4亿元,增长25.5%;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59.9亿元,增长42.6%。全区各类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8亿元,比上年增长0.4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21.8亿元,比上年减少4.4%;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3.0亿元,增长5.5%。金融机构存贷比为46.3%,比同期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区商业保险机构(属于我区考核)共有4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5168.2万元,增长17.8%。全年各项赔付支出3281.8万元,增长13.6%,赔付率达到21.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8个百分点。缴纳税金264.6万元,同比增长16.1%。 九、教育、科学技术和人才 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1.68亿元,接受各类捐赠97.2万元,新建校舍17.1万平方米,投资额1.61亿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54所(含技校、高职、体校、武校)。其中:中学14所,小学38所,各类幼儿园50所。全区年末小学在校学生10289人,初中在校学生10460人,高中在校学生4118人。幼儿入园率97%,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段入学率98.6%,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全区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77.6%。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区共有9个项目列入上级各类科技计划,有3项科技成果经省级鉴定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1项科研成果获得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专利申请337件,其中发明专利69件,占总量的20.5%。专利授权57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占总量的比重为10.5%。 人才建设取得新成绩。全年引进各类人才926人,其中硕士及副高以上81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696人,其中硕士81人,本科348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483人,其中高级1089人,中级5366人。全年组织各类人才招聘会60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电事业继续发展。至年末,全区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8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个。全区有线电视用户79396户。其中城区有线电视用户41245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8151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88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2%。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16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4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96张,卫生技术人员60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63人,注册护士160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处。 竞技体育创造新辉煌。2008年,我区代表团及个人在省级以上各类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7枚。以全民健身为核心的群众体育活动更深入广泛,通过狠抓群众健身场地建设,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我区运动员张晓妮与队友合作取得了女篮第四名的好成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我区继续按照与中心市区对接融合的城市发展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形象进一步优化。完成了太华路、盐场街等城区道路改造和烟凤线改建基础工程建设;河滨南路污水管网铺设和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2号河浆砌改造基本完工,完成污水管网铺设7000米、清淤7.7万米;燃气、热力工程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新增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3800户;旧城改造迈出新的步伐,新开发房地产面积68万平方米。生态市区建设扎实推进,银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三年大造林”工程启动实施。投入资金2900万元,完成荒山绿化2.2万亩,新增城区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分别达到39.4%和35.7%,被评为全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完成了数字化指挥中心建设,实现了城区数字管理的全面覆盖,城市管理的触角正在由城区向周边镇街延伸,城乡一体管理的格局正在形成。 空气环境质量: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21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均值为0.025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4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全区主要水库(门楼水库)年均值均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通过对我区境内主要河流—大沽夹河的的三个段点(大沙埠、仉村沟和水闸下)的监测结果表明:河水质量达到Ⅲ类标准。 声环境质量: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6.9分贝,符合国家标准,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基本上保持稳定,属于城区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中的1类标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数保持稳定。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97227户,人口为253779人,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非农业人口113974人。全区全年出生人口2344人,人口出生率为9.3‰,下降了1.1个千分点;死亡1735人,人口死亡率为6.9‰,上升了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下降了2.1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7元,比上年增长16.4%;人均消费支出12556元,比上年增长22.6%;恩格尔系数为3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比上年增长21.3%;人均消费支出3334元,比上年增长17.5%;恩格尔系数为39.8%。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至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42台,组合音响38套,家用空调68台,固定电话82部,移动电话182部,家用电脑58台,洗衣机94台,热水淋浴器98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00台,摩托车68辆,影碟机67台,家用空调11台,固定电话83部,移动电话86部,家用电脑20台,洗衣机81台,热水淋浴器78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