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3)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我区教育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实施“科研兴教”战略为龙头,扎实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育质量显著提高。2002年,全区有535名考生参加了高考,有5名考生考进北京和清华大学,创造了历史新高。其中一中有276人参加高考,一类本科大学进线率达到69.5%。八中的本科进线率为74.1%,比大连平均高出11.5个百分点,分别在各自教育系列中名列前茅。教育特色更加明显,英语教堂成绩全市遥遥领先,在全市中学生英语竞赛中,我区获奖人数占全市获奖人数的20%。 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有驻区高等院校9所,小学14所,在校生13066人,初中7所,在校生8033人,高中2所,在校生2396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3612人,幼儿园34所(其中政府办园6个),社会力量办学单位40家,全年培训接近1万人次。全年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5%,实现了小学6周岁儿童入学达到100%的目标,初中毕业升学率为98%。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完成了防疫站、湾里卫生院、开发区医院办公用房建设及医疗设备配置,使区内卫生环境和就医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医疗收入和门诊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24%。卫生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对医疗机构监督、检查覆盖率达200%,有效地规范和维护了卫生服务市场的秩序。医疗科教工作有新进展。全年评出国家级优秀论文18篇,新技术16项,填补了我区卫生科研工作的空白。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有医疗机构98个(含诊所、卫生所),其中医院3个,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所1家,医院实有床位235张。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为7‰,人口出生率12.8‰ ,人口自然增长率9.5‰ ,计划生育率为 99.9%,基本稳定在99%以上,一孩率逐年攀升,由1993年的82%增至2002年的96.3%,十年间提高14.3个百分点。二孩率为59%,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是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数量基本呈现逐年减少的势头。晚婚率由1993年的52.6%提高到2002年的85.1%,2002年较1993年提高32.5个百分点。全区共有3个街道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10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进步。2002年,大连开发区成功地承办了大连国际冬泳节、中小学足球赛、中小学运动会、全民健身二期工程启动仪式和“12.9”长跑接力比赛、全区乒乓球比赛、全区水上运动会等多项活动,活跃了我区的体育氛围。在大连市领导干部运动会上,我区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一中被评选为辽宁省体育达标工作先进单位,有三所学校被评为大连市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有三所学校被评选为大连市大课间操活动窗口学校。我区以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带动全民健身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开发区一中代表大连市学校参加辽宁省对大连市群众体育工作的评估,被誉为“大连全民健身工作的火车头”。 七、商业、物流、旅游、交通运输及邮电业 商业。随着大商新玛特开发区购物超市的开业、旺客隆连锁店的增加、肯德基、麦当劳入区及金玛商城的开业,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开发区市场繁荣。2002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4 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9.9% 。 现代物流业。2002年,我区率先组织完成了《大连开发区物流业发展规划》,并通过了由国家级专家参加的评审。提出了创建“大孤山现代国际物流半岛”的设想。截至2002年底,开发区拥有物流概念类企业184家,占地面积达223万平方米,完成物资吞吐量169万吨。 此外,2002年,北良港中转吞吐量为543万吨,实现中转收入3.72亿元;大窑湾港散杂货吞吐量为248万吨,国际集装箱中转量为112.5万标箱。 旅游业。备受瞩目的渔人码头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完成草签土地购买合同。在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暨旅游商品展销会上,开发区爱丽丝纽扣有限公司研制的海洋贝壳雕刻系列旅游纪念品荣获1枚“金奖”和3枚“银奖”,情感家饰工贸有限公司研制的崔岩豆画荣获1枚“金奖”,并列为辽宁省“十大旅游精品”。标志着我区旅游产品开发已进入崭新阶段。年内银帆宾馆已晋升为“四星级饭店”,提升了酒店的品位和档次。我区东方大厦、凯伦饭店、银帆宾馆、金港大酒店等4家宾馆荣获“辽宁省优秀星级饭店”称号。2002年,全区酒店业客房入住率由2000年的40%提高到60% ,全区旅游饭店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 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运输收入461.8亿元,比上年增长45.7 % 。拥有线路客车326台,道路客运量60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亿人公里,道路货运量 568.4万吨,货运周转量11362万吨公里;水路营运船舶25艘,客运量1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544万人公里,水路货运量102万吨,水路货运周转量31.4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全年完成了对金马和金桥邮政局、所改造,极大的改善了对外服务环境。2002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 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其中:邮政业务量0.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3亿元。全年发送国际国内函件204万件,比上年增长37.3 %,其中:国际特快专递1万件。订销报纸累计303.2万份,比上年增长53.8% 。在电信业务中,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2.9万门,本地计次制电话用户7.5万户,全年长途电话通话量0.1亿次,年末电话用户9.9万户,同比增长24.6%,其中:住宅电话5.4万户,同比增长26.6% 。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2002年,实现地方综合财政收入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区级综合财政支出20.3亿元,同比增长24.2%。全区完成国税、地税收入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实现11.9亿元,同比增长9.6% 。 金融业务不断扩大。200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9.7亿元,比年初增加1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62.4亿元,比年初增加2.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9亿元,比年初增加8.7亿元;外币存款余额1.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2亿美元。人民币贷款余额91.7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4.6亿元,比年初减少9.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6.5亿元,比年初增加8.6亿元;外币贷款余额2亿美元,比年初增加267万美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14.9亿元,现金支出231.7亿元,现金净投放16.7亿元,同比多投4.5亿元。 九、农业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现代农业“121”工程全面展开并初见成效。农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发展甜樱桃和黄金梨等果树面积6700亩,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白灵菇开发基地。全年共完成农业发展资金项目10项,水利工程14项,退耕还林(果)9650亩。使用农发资金12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