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郫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成都市郫县统计局

郫县统计局

2006年2月28日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狠抓“项目年”的各项工作,努力推进和谐郫县建设,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综合

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初步核算,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30.7亿元,增长8.3%。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12.4:51.7:35.9,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73.0%、22%。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2.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98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8人,“4050”等援助对象再就业20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9082人,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48800人,实现劳务收入19588万元。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42.85亿元,增长21.0%;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50.1%。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初步统计,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7.73亿元,增长8.1%,其中种植业9.13亿元,畜牧业实现8.11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541公倾,比上年增加152公倾。油料播种面积5050公倾,比上年增加262公倾;粮食总产量150596吨;油料总产量11221吨,比上年增长8.0%;肉类总产量59917吨,比上年增长6.1%。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大力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2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5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1195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48万千瓦,增长3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39亿元,增长30.9%,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1.2%,工业集中区发展步伐加快,工业港基本形成5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引进产业项目92个,蓝光科技等42个项目加快建设,正大饲料等16个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上海永冠等6个项目全面投产。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10.9%,比上年提高37.4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9.1%。全年实现利润32631万元,增长69.4%,企业亏损面为4.4%。

工业结构有所改善。全县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3386万元,比上年增长101.1%。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03965万元,比上年增长76.7%。机械、食品、印务包装三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3.99亿元,增长45.0%。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2079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83331万元,竣工产值188273万元。建筑企业施工面积132.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2.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21亿元,比上年增长90.2%,全县投资项目283个,增长107.4%。其中当年新开工247个,增长112.8%,民间资金完成投资40亿元,增长98.9%,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5.96亿元。

全社会投资中,一产业完成投资0.2亿元;二产业完成投资16.1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16.06亿元,工业投资占全县投资总额比重为30.7%;三产业完成投资35.95亿元。

房地产销售稳定增长。全县含预售在内的商品房销售面积23.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1%;实现销售额5.37亿元,增长57.1%。

五、贸易

消费需求稳中见旺。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2%。其中县的零售额13.25亿元,增长15%;县以下零售额12.77亿元,增长13.1%;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2亿元,增长14.5%;餐饮业零售额6.6亿元,增长12.6%;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24.03亿元,增长13.9%。

六、对内对外开放

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合同外资65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9.7%,实际利用外资2692万美元,增长276.5%,全县新批500万美元以上协议投资项目4个。

引进内资步伐加快。全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309.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全县总里程达926公里;开通公交线路23条,通车里程达284.6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通公交。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县电话用户111680户,增长21.8%,其中小灵通用户19842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万户,年内净增9万户。

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年接待旅游人次37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5%,旅游收入达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改善。

八、金融、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企业存款19.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9亿元,减少3.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9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7.8亿元。

保险业务不断完善。全年财险、人险保费收入1160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100万元,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500万元。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131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公司赔偿支出1000万元;人身保险公司赔付支出31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6项,比上年增加23项,其中省级8项,市级7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全年共申请专利13件,其中发明2件。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大力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全县共有中小学校84所,在校学生65762人;专职教师358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一批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级卫生站顺利建成,全县卫生院,村卫生站药品集中配送率达到100%,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人民群众看病难,药费贵问题进一步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1%,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年末有医疗机构33个,拥有床位1311个,医疗技术人员1907人,其中医生680人,注册护士538人。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建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