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彭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政和电讯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邮政业务收入完成1160万元,业务量完成1448万元,全年村村通电话净增6866部;小灵通用户净增7036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42982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10948部(含“村村通”),小灵通用户32034户;净增ADSL用户2883户,ADSL用户达到8644户;净增固话来电显示用户3715户,固话来显用户达到45357户。 六、国内贸易 2006年,我市加强了市场管理工作,市场的竞争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交易持续繁荣。截止年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41亿元(新口径),同比增长14.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16.28亿元,同比增长12.2%,餐饮业销售额7.13亿元,同比增长18.5%。完成村村建放心商店271个,方便了市民,刺激了消费。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2006年,我市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加强金融工作,把增加财政收入与培育新税源相结合,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77294万元,同比增长39.1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2351万元,同比增长44.95%,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702万元,同比增长16.64%,地方财政总支出87980万元,同比增长56.0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5223万元,同比增长27.09%。 金融运行比较平稳,存款增加,贷款增幅明显,现金呈净投放。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6544万元,同比增长25.1%,增幅比去年同期高4.6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574429万元,同比增长23.7%,增幅比去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为303091万元,同比增长46%,增幅比去年同期高40.6个百分点。现金净投放累计79797万元,同比增长53.8%。 保险业保持快速增长。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0%,赔款及给付同比下降10.8%。 八、科技、教育、体育和文化卫生 2006年,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共组织申报国家、省、成都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项,其中农业科技项目获准立项8项,共为相关企业争取科技项目经费204万元。由成都合众伟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承担的《出口创汇蔬菜和食用菌基地建设及精加工技术产业化》项目,被列为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重点项目,已获国家科技部批准,这是我市,也是成都市2006年唯一一项国家星火科技项目。 坚持科学发展观,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构建和谐校园,打造亮点体育,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和体育事业均衡、和谐发展。全市经成都市批准实施标准化建设学校41所,已完工36所,竣工房屋面积59283平方米,完成建设总投资8430万元。结合标准化建设工程,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撤并初中2所,中心小学3所,村级小学23所。年末全市在校学生9.9万人,其中:普通中小学学生90837人,职业学校学生8335人,全市专任教师4893人。 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全额免收农村中小学杂费,受益学生共计148550人次。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共发放各类助困资金256.52万元,资助学生6788人。学科竞赛成绩显著,有49人次获国家级奖励,103人次获省级奖励,23人次获成都市级奖励。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举办市级以上群众性体育赛事26次,以9个体育协会为纽带,带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全市常年参加锻炼人口数占全市总人数的43%。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2006年,我市认真实施了农村电影“2131”和“情暖民工”、“校园直通车”等系列工程,先后组织开展了“迎新春、庆元旦”、“80万吨乙烯奠基”、“首届川西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全市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举办了风筝节、牡丹花会,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全面启动,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我市全面实施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共完成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卫生院建设6家,村级卫生站建设23家。挂牌成立了我市首家惠民医院,对城乡贫困、残疾、低保三类群众实施医疗救助。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等机构49所,床位数1539张,卫生技术人员1967人,其中执业医师461人,执业助理医师225人,全年总诊疗133.5万人次,献血量263万ml。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人民生活及劳动和社会保障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成果报批工作,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全年共维修城市道路5460平方米,维修人行道4450平方米,清掏排水沟11500米,新建排水沟7660米,并完成新民路等一批市政工程,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有效遏制我市农村大气环境污染。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12527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97.18%,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90.13%,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64.56%。 人民生活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我市城市化率达到31.42%(按户籍人口计算),比2005年提高7.18个百分点。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216元,比上年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4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35元,比上年增加373元,增幅达8.8%。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6441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84人(其中,“4050”等援助对象就业888人),消除“零就业”困难户41户。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211028人,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9157人,农村劳动力输出规模83143人,就业局直接组织劳务输出共1052人(向国外输出88人)。农劳引导性培训25108人,再就业培训3828人,农劳职业技能培训982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54.65万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接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3.22万人。 十、人口 2006年,全市人口78.3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819人,年度总人口增长率为6.19‰。总人口中,男性39.41万人,女性38.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4.62万人,占总人口的31.4%,比2005年提高7.16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14:100,较去年的101.91减少了0.77。全年出生人口5347人,死亡人口5642人,人口出生率为6.81‰,人口死亡率为7.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7‰,一孩率为84.85%。全年迁入7583人,迁出2646人,全市机械人口增加4937人,人口机械增长率为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