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电信、移动及邮政总收入29053万元,增长8.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4858户,增长12.3%,其中住宅电话用121682户,增长9.4%。年末移动电话户数2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2540户。全年累计订阅报纸325万份,杂志17万份。 六、国内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需求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亿元,增长14.0%。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29.1亿元,增长1.4%;其他经济实现零售额6.7亿元,下降9.8%。批发零售贸易零售额26.8亿元,增长11.2%;住宿及餐饮业零售额9.2亿元,增长21.2%。 利用外资健康发展,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合同利用外资5748万美元,增长80.5%;实际利用外资4778万美元,增长77.0%;外贸出口4033万美元,增长31.4%。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平稳运行。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1.9亿元,比年初增长22.5%;其中:企业存款22.7亿元,储蓄存款91.3亿元,农业存款11.4亿元。贷款余额48.3亿元,增长33.3%;其中:短期贷款29.7亿元,中长期贷款17.9亿元。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7.2亿元,商业贷款2.7亿元,农业贷款6.5亿元,乡镇企业贷款9.4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3.9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保费收入有所增加。全年保费收入18266万元,增长2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18万元,增长12.5%;人身险保费收入15848万元,增长32.9%。各类保险赔偿、赔付支出5109万元,增长71.1%。其中:财产险赔付1219万元,人身险赔付3890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学校115所;在校学生134270人,其中:小学49398人,初中27637人,高中12214人,大专及本科27673人;专业教师591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升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92.1%。高考一次性上线人数1450人,专科及以上同龄人口上线率28.8%。 科学事业迈出新步伐。我区大力开展科技兴区战略,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建成“成都市城乡协调发展科技示范区”。2006年,全区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9项,其中: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项。并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全年专利申请数776件。 九、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民健身及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群众性文化和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年内,成功举办大型群众文化体育活动20余次,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64千册。 公共卫生设施继续改善。全区共有卫生机构46个;卫生技术人员2423人,其中医生883人;拥有病床位2290张;万人拥有病床位35张。成立了医院管理中心和镇级公共卫生所,4所卫生院实行内部股份合作,为全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国家卫生城创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十、人口与就业 年末人口总数为64.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62人,出生率为6.4‰,比上年下降1.9个千分点。年内全区共死亡3370人,死亡率为5.2‰,比上年下降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比上年高0.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达95%。 年末全区纳入统计范围的单位从业人员82836人,比去年增长32.7%,其中:国有经济单位24635人,比去年增长2.1%;集体经济单位6958人,比去年增长21.7%;其他经济51243人,比去年增长57.3%。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8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数5641人。劳务开发转移农村劳动力14.7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和治理 城乡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面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46个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关闭了宝成铁路以东的如意、桂湖、双马3家城区水泥厂。切实开展市级农村垃圾处置试点工作,初步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置”模式。2006年,全区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79.5公顷,新增公共绿地29.8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7.6平方米,建成区面积503公顷,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率达38%。全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9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区垃圾清运街道120条,面积达182万平方米,垃圾无害化焚烧率达100%。 十二、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及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707元,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8元,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033元,增长9.3%。城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4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1.4万元,增长16.7%。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66台、组合音响52套、家用电脑40台、空调73台、电冰箱98台、影碟机98台。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视机146台、摩托车85辆、电风扇264台、洗衣机101台、电冰箱74台。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25次,下降31.4%;死亡人数66人,下降9.6%。 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改革顺利推进。社会保险覆盖率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区参保人数39.9万人次。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到55478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82940人;失地农民办理社会保险2.3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44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1.9万人。进一步落实了对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继续实施“安身工程”,城乡低保工作做到了应保尽保。“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均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 注:1、本公报数据部分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均按现价统计,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