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4 成都市武侯区统计局

六、招商引资

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全年共引进市外内资项目1976个,到位资金81.08亿元,同比增长51.3%;引进外资项目74个,实际利用外资43030万美元,同比增长78.8%;完成外贸出口5.7万美元,同比增长20.6%。武侯(杭州)投资项目推介会等成效明显,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大幅提升,浙商银行、大商集团等企业区域总部纷纷入驻武侯,全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效。全年共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8家,总数达到156家,同比增长3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4.5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31.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年共安排1796万元资金重点支持97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专利补助等科技工作。组织申报科技成果鉴定14项,全部实现项目成果转化,完成销售收入1.66亿元;组织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3项,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支持金额达1553万元,其中国家立项7项,资助金507万元; 组织申报省、市级2007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市专利奖8项,其中18个项目和企业获省市表彰。成功举办第二届“成都国际数字娱乐周”活动,将成都科技一条街的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现代信息服务业优势,吸引了共软网络、灵智伟业、朴智软件等品牌软件企业的入驻,进一步扩大武侯科技影响力,顺利通过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先进区考核,巩固了全区科技工作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武侯实验中学为先导,积极开展平民教育实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年内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到了2.46亿元,为23所城郊学校装备了设施设备,全方位实现区内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均衡配置,成为全市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免检区”、“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构建覆盖城乡的“帮困助学”体系,教育惠民工作扎实推进,春、秋两季共有1.2万人次享受到教育资助,受助金额为110.5万元,对1366名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妥善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为1.8万名农民及部分失地农民子女免除义务教育“一费制”费用560余万元。社区教育稳步推进,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截止年底,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63所,在校学生85120人,专任教师422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年末幼儿园117所,在园幼儿20061人。

八、卫生、文化和体育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新进展。探索形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改革“武侯模式”,成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示范区”。完成了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扩建和15个涉农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城乡满覆盖。全面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和“一键通”社区关怀系统。实施药品“零加价”行动,全区共计31.8万人次享受了药品“零加价”带来的实惠。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将卫生应急工作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完善了应急组织机构、应急队伍和专家库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年无传染病暴发流行。开展“健康教育下社区”等各种健康宣传咨询活动35次,举办讲座培训252期次,服务群众2.6万余人次,制作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5种12万册,发放资料38.4万份。2007年末共有各类医疗机构65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8732张;卫生技术人员9556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449人。医疗机构全年总诊疗625.5万人次;住院病人治愈率和好转率共计89.02%;孕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在8.27‰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紧密结合我区的区位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将文化、体育工作推向基层。筹建独具武侯特色的非职业性交响管乐团——武侯区交响管乐团,深入社区、农村、部队、学校等基层单位巡演10余场。全区新建文化活动示范点、农民工文化活动和示范性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12个,组织各类文艺演出下乡35场,电影放映170场次;开展“武侯闹春”、“非遗节文化展演”等大型演出6场次。新建农民健身工程5个,全民健身路径10条,社区青少年体育活动室5个。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了区级机关趣味体育比赛、区第二届干部职工乒乓球比赛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参与活动人数达7万余人次。组织参加元旦越野赛、市第三届老年人运动会、迎奥运等各类群众性活动和赛事共15次。

九、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城乡管理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以全面实现城市化为核心,以新思路新技术为依托,以便民利民为理念,促进城市管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在全区范围内按市政公用、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卫设施、园林绿化和其他共5大类,以3495个网格进行划分管理,实现了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全覆盖。积极推行城乡环卫、绿化养护和河道管理市场化运作,创新市容秩序管理机制,在全市率先实施“门前五包”责任制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街运、区处”的处置办法,垃圾集中处置率达100%;完成了南桥垃圾压缩中转站二期改扩建工程,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加强全区绿化靓化工作,2007年末,全区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903.9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18.42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2182.37公顷、绿地率达34.62%、绿化覆盖率达39.69%。积极开展扬尘、噪声、大气和水环境等专项治理,投入4800万元建设了5座污水处理站,小流域治理和污水处理工作成效明显。建立治违工作长效机制,坚决拆除违法建设,全年共拆除违法建设27.7万平方米。

十、人民生活、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9886元,同比增长19.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77元,同比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85元,同比增长19.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4。

城乡充分就业成效显著。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就业实名制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为96%,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333人,4050等援助对象就业人数2367人,职业技能培训709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277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的比例达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