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成都市青羊区统计局

成都市青羊区统计局

2003年3月5日

2002年,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两大基本任务,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2002年,全区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综合实力继续增强。据快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6亿元,比上年下降10%;第二产业增加值3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9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为:0.4:27.8:71.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继续居首位。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8114元(折3408美元,按1:8.25)。

2002年,全区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79亿元,比上年增长35.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7.7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6%。

二、农业

2002年,全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两乡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建设了牛奶生态养殖、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康河生态园、花卉园艺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集中精力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

2002年,完成农业增加值0.4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92元,净增170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8828亩,比上年调减7462亩。粮食播种面积与各类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49%:51%改变为41%:59%。粮食总产量0.83万吨,下降19.12%;油料总产量下降28.23%;蔬菜总产量2.69万吨,下降3.12%;牛奶产量0.98万吨,增长8.33%。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2002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9.5%。总收入2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实现利税总额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入库税金3560万元,比上年增长25.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实现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38亿元,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14.6%;重工业增加值11.13亿元,增长21.8%。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21.5%;股份制工业企业增加值9.38亿元,增长25.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0.38亿元,下降7.6%。产销衔接状况较好,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64%。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2002年,全区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8%。完成新产品产值16.44亿元,增长23.8%。全区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6家,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6家。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下降5.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下降0.15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0.74亿元,增长42.3%;企业亏损面为14.9%,与上年持平。

随着投资的持续增长,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30个,全年实现增加值1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完成施工总产值32.5亿元,增长15%,竣工产值16.93亿元,建筑企业施工面积396.57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0.3%;竣工面积263.93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30.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2002年,全区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旧城改造力度。全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倍;更新改造投资7.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8%;房地产开发投资3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他投资2.14亿元。

商品住宅购销两旺带动了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2002年,青羊区域内有开发项目的房地产企业71家。全区商品住宅建设投资达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32.11%,占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8.64%提高到本年的74.39%。全区房地产开发竣工房屋价值21.58亿元;施工面积347.3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92.24万平方米,增长48.73%;商品房销售额25.87亿元,增长50.31%;其中住宅销售额22.45亿元,增长56.77%。

五、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全面发展。全年新、改建公路4.8公里;年末公路里程达93.73公里,其中县级公路27.94公里,乡级公路64.69公里;全区实现了村村通汽车。2002年,全区交通运输业实现营运收入30643万元;货物运输量384万吨;货物周转量25824万吨公里;旅客运输量5229万人;旅客周转量327656万人公里。

六、国内贸易

2002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成为消费亮点。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2亿元,比同期增长13.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5.53亿元,增长13.79%。县及县级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9亿元。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强劲,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4.6亿元和8.8亿元,外商、港澳台投资消费品零售额19.7亿元,增长113.6%。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23亿元。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7%,其中批发业增长80.3%;零售业下降34.6%;毛利率为6.9%,其中批发业毛利率为6.6%,零售业毛利率为19.6%。

七、对外开放

2002年,全区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引资途径,吸引各方资金,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引进到位境内资金22亿元,比上年下降14.2%,其中:引进并到位市外资金4亿元。经济协作技术项目996项,比上年增长1.02%;引进并到位外资150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出口总额76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6.65%。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强化部门为投资企业服务的意识,在全省第一家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改善投资环境规定的处分办法(暂行)》,对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持续发展。2002年,全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45项。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6%。全年组织实施技术改造24项,完成投资7.83亿元,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16.44亿元。年内新上科技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3项,市级6项。开发新产品52项,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年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成都华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双新科创园、成都蛟龙工业开发区建设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