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宁海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3 宁波市宁海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县”的目标,深入实施“五五举措”和“平安宁海”战略,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再次同时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年度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1.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28.5%;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81.3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9.39亿元,分别增长32.2%和4.8%;第三产业增加值52.53亿元,增长12.9%。一、二、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4:56.1:3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497元,增长19.0%,比上年增加527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达到3525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1.4亿元,增长26.4%;地方级财政收入9.92亿元,增长30.6%。全年财政支出13.69亿元,增长16.9%,其中,文教卫生支出4.23亿元,增长14.3%;行政管理支出1.9亿元,增长22.0%;科技三项费支出0.47亿元,增长8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要素集约利用仍需加强,能源、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十分明显;城乡统筹建设任重道远,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需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改变,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

农业

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牢牢抓住农业发展和保护两个主题,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8.16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0.88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4.52亿元,增长6.0%;渔业产值12.56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13亿元,增长7.0%。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0万亩,比上年增加2.28万亩,总产量8.97万吨,增长22.4%。棉花播种面积0.70万亩,总产量437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7.3%和10.5%。油菜播种面积2.65万亩,总产量2925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5.3%和12.6%。蔬菜种植面积12.75万亩,比上年减少0.17万亩,其中大棚蔬菜0.4万亩,高山蔬菜0.71万亩,出口订单蔬菜面积1.9万亩,果用瓜面积3.32亩,其中大棚西瓜1.55万亩。

林特生产稳步发展。茶叶产量2779吨,同比增长4.5%,其中名茶103吨,增长37.3%。竹笋产量2.46万吨,同比增长20.7%,产值4762万元,同比增长24.0%。果树形势良好,水果总产量18.71万吨,同比增长10.3%,枇杷产量589吨,增长159.5%,其中白枇杷160吨,杨梅产量10365吨,同比增长12.2%。全县完成绿化造林9867亩,其中迹地更新和低产林改造5913亩。完成义务植树48.5万株,初步完成5个市级“园林式”村庄的创建工作。

畜牧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生猪饲养量20.7万头,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出栏11.57万头,比上年增长9.7%;年末存栏9.13万头,增长18.1%。家禽出栏839.8万只,比上年增长16.5%;存栏331.8万只,下降7.5%。全年禽蛋产量2.19万吨,下降7.0%。肉类总产量2.16万吨,增长14.9%。牛奶总产量1447吨,增长382.3%。

渔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5.17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2.68万亩,比上年新增870亩,仍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3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1.96万吨,增长4.5%;淡水产品产量0.34万吨,增长2.9%。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良好。27家县级龙头企业全年完成实现销售13.2亿元,增长12.2%,拥有农产品基地6.61万亩,收购各类农产品21.07万吨,联结农户6.87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4.8%、13.0%和12.1%。

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全县共投入资金1.13亿元,新增农村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硬化道路面积56万平方米,完成清水河道治理28公里,拆除旧房、危房面积6.9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新创建了9个省市级示范村、82个市级环境整治村和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村建设。“五网”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优质资源逐步向农村延伸。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效突破,农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国”白荔枝枇杷获国家有机食品称号;“梦鼎”胡陈蜜桃、“怡绿”松鹰杨梅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乡亲浓”脱水蔬菜、“野鹤湫”竹笋干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花蕊”蜂产品等3个产品被评为市名牌产品;“跃龙”水产品等3个商标被评为市知名商标。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市新增各类土地流转面积3.7万亩,流转总面积达28.7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全县建成近1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其中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项目。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和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共引进30余个农业新品种和8项农业新技术,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农业循环经济有突破性进展,开展沼气、沼液及有机肥的综合利用,全年建造沼气池96座和有机肥粗加工厂4个,建立4个沼气示范建设点,沼气、沼液利用户60户,总容积600立方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0348万元。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4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780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6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

工业、建筑业和供电业

2006年,全县工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和创新力度,积极克服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制约,在国华宁海电厂带动下,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8.65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6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1.46亿元,增长26.6%。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