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2 佛山市三水区统计局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全区登记科技成果的数量为22项,其中有2项通过了省级鉴定;年内获科技成果奖励17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项;全年专利申请447项,专利授权289项;各级企业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三水侨鑫生态园被广东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旅游局和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文化事业机构3间,艺术表演团体13个,区属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间,文化站7间,图书馆和文化站藏书量共40.66万册。全区已装有线电视用户11.9万户,有线电视覆盖率为98.2%。一年来全区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675件,其中获市级以上奖励10件。在由国家关公委、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青春中国”第四届校园才艺选拔赛中,三水明日之星选送的13名选手中有12人获奖,其中一人获全国一等奖。我区首个农家书屋在大塘永平村委正式挂牌成立,白坭镇则首次入选广东省企业文化建设十大示范基地行列。年内成功举办首届饮品文化节,西南街道被中国饮料协会授予全国首个“中国饮料名镇”称号。

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9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个,卫生防疫站2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4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325张、卫生技术人员2533人。年内医院、卫生院诊疗人数共277万人次,婴儿死亡率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4‰,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100%。全区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建成,有效解决了社区居民就近看病的问题,实现了市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愿望。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共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26次,全区现有较大型体育场馆10个,少年业余体校1间,在校学生350人,向上输送体育人才28人,其中向省级输送5人,出席省市各类比赛800人次,获省市比赛奖项378项。全区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3%,优秀率为15%。全国公路摩托车锦标赛2008年赛事第一站在三水森林公园赛车场拉开序幕。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云东海、江南新区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建成西南涌左岸公园和右岸公园,西南涌城区段配套市政设施及大棉涌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正加快进行,成立了中心城区“三旧”改造建设工作指挥部,文锋东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启动。驿岗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乐平镇和白坭镇的两个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芦苞镇污水处理厂完成厂区内土建,大塘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选址和环评。

中心城区人口25.8万人,面积88.3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915人/平方公里,城区内运行公交车辆170辆,出租车辆206辆。城市供水管道866.6公里,供水总量2391.5万立方米,供气管道190.6公里,供气总量15210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加强,以“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为中心,重点抓好陶瓷窑炉废气治理和铝型材行业的综合治理,积极落实水泥行业和陶瓷行业的优化升级工作。大塘工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乐平工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白坭镇和西南街道工业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中。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4个,环境治理投入资金7.8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425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95.4%;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1.44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1万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3.5%。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9.5%,饮用水源达标率达100%。

十二、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全面实施居民门诊和城镇职工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市率先建成使用首批100套经济适用房和80套廉租房,建成了大塘、芦苞、乐平等572套渔民公寓,首期侨房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30元提高至280元,在全省率先实行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

年末全区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11.2万人、10万人和10.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5.2%、19.8%、和7.6%,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0.2万人,下降3.6%。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6.58亿元,增长21.3%,发放社会保险基金4.4亿元。增长20.8%。

全区共有低保户2967户,已保人数7673人,其中城镇724户,1921人,农村2243户,5752人;全年发放低保金额104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113万元。

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4.6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1,各项指标均达到佛山市安全生产相对控制考核的要求。

十三、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三水区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成为全省唯一的一个“中国长寿之乡”。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3.13万人。按户籍人口资料统计,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2.41万户,总人口39.03万人,人口出生率12.38‰,死亡率6.66‰,自然增长率为5.72‰。

年末全区共有从业人员32.98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增长0.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9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7.8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1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6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6元,增长1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39元,增长19.6%,恩格尔系数为33.4%,下降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9.8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摩托车98辆、家用汽车26辆、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06台、彩色电视机160台、空调机206台、热水器120台、移动电话258部、家用电脑106台。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68元,增长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07元,增长1.7%,恩格尔系数为36.5%,下降0.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2.99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144辆、家用汽车1辆、洗衣机66台、电冰箱77台、彩色电视机113台、空调机54台、热水器62台、移动电话181部、家用电脑36台。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7381元,比上年增长5%。

注:1、公报中部分指标为初步测算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行价计算,生产总值和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缩减指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