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三水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全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9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卫生防疫站2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4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252张、卫生技术人员2380人。年内医院、卫生院诊疗人数共216万人次,婴儿死亡率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6‰,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99.8%。2007年全区参加社区医疗保险居民28.9万人,参保率为97.0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区共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26次,全区现有较大型体育场馆13个,少年业余体校1间,在校学生318人,向上输送体育人才18人,其中向省级输送7人,出席省市各类比赛382人次,获省市比赛奖项216项。全区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5.8%,优秀率为16.6%。三水女子足球队荣获2007年广东省女子足球联赛亚军。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云东海、江南新区开发建设有序推进,编制了一批城市重点发展区域详细规划和市政专项规划,完成了西南涌左岸公园的建设,启动了西南组团中心区、西南涌右岸整治、北江大堤加固和恒益电厂、北江水厂、西江水厂等城市公共项目的建设。西南街道园林社区、月桂社区、云秀社区被命名表彰为省首批“六好”平安和谐社区。 中心城区人口22万人,面积88.3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2490人/平方公里,城区内运行公交车辆75辆,出租车辆100辆。城市供水管道771.2公里,供水总量2922.6万立方米,供气管道147.9公里,供气总量15198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5平方米,城市道路总长为195公里。 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加强,西南涌、芦苞涌、大棉涌等一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6个,环境治理投入资金5.5亿元。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469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99.1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153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1.45万吨,工业烟尘去除量13.27万吨,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66%,烟尘控制区面积19.3平方公里,环境噪音达标面积19.3平方公里。 十二、社会保障与安全生产 年末全区参加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9.73万人、8.35万人、10.58万人和10.1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1%、9.4%、8.5%和41.2%。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5.42亿元,增长32.2%,发放社会保险基金3.64亿元。增长65.4%。 全区有各类福利单位7个,床位1473张,五保供养对象122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扩大,农村低保线从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30元,实现与城镇居民统一的低保标准,全区共有低保户3007户,已保人数7930人,其中城镇742户,1999人,农村2265户,5931人;全年发放低保金额930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126万元。 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4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5.071,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0.089,各项指标均达到佛山市安全生产相对控制考核的要求。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3.01万人。按户籍人口资料统计,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2.4万户,总人口38.89万人,人口出生率9.62‰,死亡率6.05‰,自然增长率为3.57‰。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3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495元,增长15.9%,恩格尔系数为36.4%,下降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4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摩托车90辆、家用汽车16辆、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02台、彩色电视机164台、空调机198台、热水器126台、移动电话248部、家用电脑82台。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77元,增长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12元,增长22.2%,恩格尔系数为37%,下降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0.9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129辆、家用汽车2辆、洗衣机64台、电冰箱72台、彩色电视机112台、空调机47台、热水器58台、移动电话174部、家用电脑35台。 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6073元,比上年增长25%。 注:1、公报中部分指标为初步推算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行价计算,生产总值和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缩减指数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