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佛山市顺德区统计局

证券市场发展稳定。全区有证券公司5家,与上年持平;股民开户数15.10万户,比上年增长10.1%。全区证券市场股票交易总额3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其中,A股322.95亿元,增长31.7%;B股2.76亿元,下降18.2%。营业收入10640万元,比上年增长25.2%。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保险公司14家。各类承保金额47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89.8%。其中,财产保险1622.57亿元,下降0.2%;人寿保险3088.28亿元,增长260.6%。保费收入12.29亿元,下降2.2%。赔付款支出3.32亿元,下降1.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52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350个。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9318人,比上年增长11.7%。其中,高级职称2117人;中级职称17074人;初级职称70127人。名牌带动战略效果显著,全区拥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10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和42个国家免检产品。获科技进步奖102项,增长15.9%。其中,省级7项;地市级29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878项,增长15.0%;专利批准3528项,增长0.9%。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8.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教育总投资1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全区10个镇(街道)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全区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6792人;成人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232人;普通中学58所,在校学生92454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22158人;小学178所,在校学生140760人;幼儿园292所,在园幼儿49962人。适龄幼儿入园率为99.41%;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96.3%;高中毕业升学率92.5%;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55.0%。全区各类学校及幼儿园共有教职员工20994人,其中专任教师17057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强区建设扎实推进。举办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影响好的文化活动,专业文化品牌和区域文化品牌逐渐形成。全区有文化事业机构14个,与上年持平;从事文化工作人员318人,比上年增长5.3%;艺术表演场所15个,与上年持平。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全区共有500件作品获得国际、国家、省的奖励。有公共图书馆(含区、镇特级文化站)11个,与上年持平;总藏书量680千册,比上年增长15.8%。电影放映单位13个,与上年持平。全区各种报刊发行量8375.14万印张(本),增长13.7%。其中《珠江商报》8111.94万印张,增长13.9%;《顺德广播电视报》234.2万印张,增长6.5%;《珠三角少年》(杂志)29万印本,增长5%。全区有电视台、电台各1个,有线传输网络站10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卫生医疗机构372个。其中各类医院4间,卫生院11间,减少8.3%;门诊所(站)348间,增长0.3%。有病床4666张,增长5.3%;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6418人,增长8.7%。卫生技术人员增幅较大的有:执业医师2200人,增长9.6%;注册护士2375人,增长12.5%。

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全区共举办大型体育活动18场次,比上年增长38.5%;参加人数270000万人次,增长17.4%。我区运动员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获省级以上奖110项,其中,获国家级冠军14项,亚军11项,季军7项;获省级冠军28项,亚军31项,季军19项。认真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7.9%,优秀率35.4%。

十一、市政建设和环境保护

市政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把握顺德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区和新一轮珠三角以及广州、佛山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全面深化和完善顺德规划实施、功能定位、用地布局和产业发展格局。全区市政建设投入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年末实有铺装道路总长度2094.5公里,比上年增长1.6%;年末实有铺装道路总面积1583.7万平方米,增长0.6%。城市下水道总长1895.69公里,增长4.0%。水厂综合生产能力153.70万吨/日,与上年持平。供水管总长度2042.11公里,增长0.8%。全年供水总量3.34亿吨,增长2.5%。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1.30万吨,减少17.2%。园林绿地面积2734.03公顷,增长13.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980.09公顷,增长13.1%。现有公园380个,增长8.9%。建成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64平方米。

环保工作力度加大。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5061.5万元,比上年增长138.9%。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源整治和环境监督管理。彻底清理取缔了拆船点档、粘土砖厂、沿河露天垃圾堆放场、“三无”船舶等水污染源。全面开展河涌综合治理,3条区级样板涌工程推进顺利。大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使用,镇、街道污水处理工程也相继动工。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618.55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2402.64万吨,达标率达91.8%;工业粉尘去除量6092.49吨,增加22.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2940.28吨,减少9.6%;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2505.91吨,增长149.9%;生活污水排放量14112万吨,生活污水处理量1501万吨,增长688.6%;环境噪声达标面积44.48平方公里,与上年持平。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合理控制。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48658人,比上年增加26785人,增长2.4%。全年出生人口12450人,出生率为10.97‰;死亡人口6718人,死亡率5.92‰;自然增长5732人,自然增长率5.05‰;迁入人数25069人,迁出人数4016人,机械增长21053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收支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21.97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6345元,比上年增长10.0%。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072.15元,增长12.9%。城市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37.57平方米,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63.55平方米,增长2.3%。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0%和35.5%,分别比上年降低1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每百户城市居民汽车拥有量27辆。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实行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据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统计,年末参加职工养老保险5266937人,比上年增长21.4%;参加住院医疗保险6050181人,增长13.8%;参加工伤保险5266198人,增长7.9%;参加失业保险5281678人,增长14.4%。全区各级共有敬老院32间,增长3.2%;社会福利院有床位2762张,入住人数2078人;发放救济款3004.3万元,增长4.4%。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线10091户,受保人数2523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