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胶南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2 青岛市胶南市统计局

六、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年内全市新批办外资项目235个。合同利用外资1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2%和45.5%。大项目引进取得较好成效,新批办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达25个。内资引进成效显著,年内引进青岛以外内资60亿元,增长20%。通过挖掘闲置资源潜力,盘活低效用地1500亩、闲置厂房16.9万平方米,“二次”招商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

大力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规模快速膨胀。年内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2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4900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4亿元,其中,旅游创汇100万美元,旅游商品收入2.5亿元。

七、财政、金融业

全市合理调整税源结构,多元化的财政收入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税源经济的良性循环,确保了市乡两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4566万元,增长37.8%。

金融宏观调控措施得以有效落实,贷款投放重点突出,金融运行活力明显增强。全市各项存款余额75.5亿元,比年初增加8.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1.7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

八、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城市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依据“东接、北扩、南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详细规划率达到90%以上,拉开了青岛都市新区的发展框架。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45.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3万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2%,人均绿地面积13.2平方米。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年内完成建设投入8.2亿元,新增建城区面积1.88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0.9万人。新增各类建筑面积109.5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29公顷。灵山卫组团开发取得初步成果,隐珠、铁山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全市以建设沿海开放、海滨旅游、现代园林城市为目标,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环保创模工作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对道路、河流、排水系统以及供电供热、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综合治理,新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新造林13万亩,城市绿化面积278.6万平方米,新老城区同步协调发展,旧城改造形象进度明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工业污染防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乡镇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九、科学、教育、体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年内设立科技发展基金1000万元,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省级和青岛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2家和12家。66个项目列入青岛和国家级发展计划。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2.1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

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高中入学率达到94.3%,高考本科达线率、达线人数万人比连续14年列青岛各市区首位。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1万人。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4所,在校学生122361人,教职工9434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普及,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小康文化建设。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改善,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更加完善,有线电视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全市有线用户达到14.7万户。对外宣传和节目创优成果显著,电台、电视台全年播发新闻5000余篇,制作专题600余组。

医疗卫生保健再上新水平。农村卫生得到巩固和加强,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预防保健工作稳步发展;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医院19个,医院病床数186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048人。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市总人口808438人,比上年增长2.9‰,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1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98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35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12417元。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继续增加。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钢琴4架,电脑46台,彩色电视机114台,电冰箱(冰柜)132台,洗衣机74台,空调器44架。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分别为:电视机109台,电冰箱54台,洗衣机24台。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总数达到67万人,覆盖率达到95%;全市83068名职工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其中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9238人,企业职工63830人。劳动就业工作实现较大突破,实现城乡就业和再就业3万人,增长96.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保持了全市就业形势的稳定。

城乡居民储蓄稳定增长。年末全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53.8亿元,比年初增加6.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