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胶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对外经济 2005年,全市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314561万美元,增长21%;其中:出口总值200408万美元,增长27.1%;进口总值114153万美元,增长11.6%。大企业是全市外贸出口的主要动力,前30家重点企业出口10.91亿美元,增长15%,占全市比重的54.6%。 利用外资稳步提升。2005年全市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75个,下降5.8%,合同外资130661万美元,增长8.9%,实际外资49359万美元,增长9.3%。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全年新签内资项目529个,实际利用内资421717万元,其中青岛以外283183万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健康运行。存款大幅增加,不良贷款比重不断下降,盈利能力明显提高,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截止12月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05.8亿元,比年初增加13.6亿元,多增1.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52.9亿元,比年初增加4.6亿元。其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储蓄存款依然是各项存款增长的主要动力。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77.1亿元,比年初增加13.24亿元,同比多增3.14亿元,新增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增加额的93.7%。二是农户贷款保持较大增加,个人住房贷款少增,中小企业贷款多增。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5157万元,增长9.7%,已决款3658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项,获得青岛市级科技奖励4项。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共成交技术合同项目7项,成交额9000多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72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普通中学31处,在校学生45027人。其中高中5处,在校学生16366人;初中22处,在校学生24365人;拥有九年一贯制学校4处,在校学生4296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5处,在校学生9922人;共有小学124处,在校学生56950人;幼儿园436处,在园幼儿14955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共组织各类大型文化活动20余次,演出戏曲歌舞300余场,成功地承办了青岛市第三届“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创作演出的茂腔现代戏《村长上任》荣获山东省地方戏小型戏曲新创作剧目会演三等奖,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先进县”荣誉称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处(不含诊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4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拥有医疗床位204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67人,其中,医生1097人,护士72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56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组织了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篮球赛、第九届中小学生体育节等十几项体育比赛,承办了胶州市全民健身登山日活动和全民健身健步行活动,以及全民健身月活动。在青岛市第一届运动会中,以中小学生为全部班底的我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49枚,银牌36枚,铜牌49枚,进一步促进了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胶州一中发挥武术特色,在2005年高考中再次取得武术高考全省县市区第一的好成绩。 十一、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城市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步伐,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公交等能力继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建设完成了一批道路环境综合治理、垃圾处理、河道环境整治及生态保护项目,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市全年实际用水量1078万立方米,增长3%,其中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602万立方米和476万立方米。 全社会用电量141227万千瓦时,增长17.4%。其中,工业用电105537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8424万千瓦时,分别增长17.7%和22.9%。 全年新增供热面积7万平方米,累计供热面积达到297.5万平方米,增长2.4%。 年末市区公共汽车线路15条,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261辆,年末全市共有出租汽车238辆。 年末道路总长度1501公里,其中城区道路总长度288公里,增长16.1%。城市下水道总长度365公里,增长8.8%。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全年市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3天,占99.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6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4分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9%,市区园林绿地面积达1228公顷,增长4.2%;新增公共绿地46.8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9.43平方米。市区现有公园6个。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速加快。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77593人(户籍人口),增长1.1%。全年出生人口10095人,出生率为13.05‰;死亡人口4886人,死亡率为6.32‰;全年净增人口80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城乡居民收支不断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166元,增加1727元,增长18.2%,提高7.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7761元,增长11.2%。城市恩格尔系数34.26%,农村恩格尔系数34%。农民人均纯收入5807元,增长14.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9元,增长15.1%。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3543元,增长11.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6.4平方米。 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04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0.98%。当年实现就业8346人。2005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43207人,增加2502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73936人,增加1586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1397人,增加12091人。 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5年全市各类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5个,床位达2500张,收养1049人。 备注: 1、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规模以上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 3、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包括小灵通容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