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2 青岛市城阳区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2004年全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66015万元,增长38.2%。按经济类型分,内资投资820864万元,港澳台投资37144万元,外商投资203303万元,个体经营投资4704万元,投资比例分别为77:3.5:19.1:0.4。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878696万元,更新改造投资9606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31652万元(比上年增长38.8%),其它投资46061万元。投资比例分别为82.4:0.9:12.4:4.3。按行业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7053万元,第二产业投资576406万元,其中工业投资554755万元,第三产业投资472556万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6:54.1:44.3。

五、环境保护与水利建设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4年,我区全面启动城阳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认证中心的审核认证,并已注册发证。认真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提前一年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的验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建设项目审批准确率、按时率均达到100%。不断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水平,全年共获监测数据7078个,为环境执法和综合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水利建设:水利建设工作全面展开。2004年,全区共规划水利建设工程53项,完成61项,完成工程量306万立方米,完成投资9974万元,新建拦河坝3座,机井6眼,平塘7座,治理河道11条段8.22公里,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6座,铺设供水管道16.3公里,疏挖排水沟12公里,新增地表水蓄水能力99.1万立方米,改建、扩建10个村供水设施,改善2.2万人的吃水条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2004年,全区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累计达到77家(其中高新技术集团2家),累计开发市级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28个,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到168.9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0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崛起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起到了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4年全区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0项,有17项已被列入国家级计划,有41项已被列入市级计划,共争取科技扶持资金620万元。组织申报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7项,申报青岛市引进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奖励6项,评出了2004年度城阳区科学技术奖15项。全区全年专利受理量达到266件,累计达到1347件,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

教育:全区打造教育现代化品牌步伐加快。2004年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6.7%,高考达线率提高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新创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市规范化学校11所。年末,全区共有各类中小学校228所(含幼儿园),招生人数19418人,毕业人数15737人,在校人数75163人,教职工人数6214人,包括专任教师5316人。其中,普通中学18所(包括高中3所,初中15所),在校学生24972人;职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8563人;小学72所,在校学生31235人;幼儿园134所,在校学生10341人。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04年,我区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深入开展创建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区活动,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区文化馆、图书馆一期改造工程,增加了建筑面积,完善了内部功能,图书馆藏书量达13.5万册。全区8个街道都建成了设施一流、功能完备的文化教育中心,一、二、三类村级文化教育中心数量已达到200多个,占全区行政村数的90%。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实现新突破。城阳区世纪公园1处、区文化中心综合楼(文化馆、图书馆)1处、街道文化教育中心8处、村级文化教育中心2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村级图书室214个、卡拉OK歌舞厅23处、图书经营场所22个、音像制品零售点51处、台球厅(室)5处、放像厅(室)6处、网吧103处、印刷经营业户90个、打字复印业户34家、锣鼓队20支、管乐队3支。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年有线电视入户突破万户,是有线电视发展以来入户最多的一年。全区累计入户达到7.8万户,累计入户率达到65%。广播电视优质播出率达到98%以上。电视安全播出6200余小时,电台安全播出近6000小时。

卫生: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面推开,2004年全区村(居)委会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335096人,参保率达到96.48%,农民参保意识普遍增强。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级医疗机构)709处,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2处,包括医院、卫生院7处(含盐工医院),防保所2处,妇幼保健所1处,疾病控制中心1处,卫生监督所1处;村级医疗机构697处。另外还有私立医院2处(正骨医院、棘洪滩卫生院)。全区共有医师730人,注册护士420人,实际开放床位99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2.22张。区、街道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74人,其中医师471人,护士299人,药剂人员84人,医技人员62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5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人。2004年,区、街道两级医疗机构共完成门急诊37万多人次,同比增长15.6%;业务收入完成10136万元,同比增长26.6%。

体育: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不断加强竞技体育。加强群众性健身场所建设,新增健身37条,村级文体活动中心规模、档次、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8平方米。加强健身辅导站(点)建设,辅导站(点)达到200个;积极壮大体育骨干队伍,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到657人,其中国家级1人、一级25人、二级175人、三级456人,数量和比例结构日趋合理。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市民运动会、全民健身万人健行活动等。深化训练体制改革,完善项目布局,进一步提升竞技水平,全年共向上级体育训练部门输送8名优秀竞技人才。

八、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居民生活

人口:人口增长速度比上年明显加快。据公安部门统计,2004年末,全区总户籍人口463717人,比上年末增加17019人,增长3.8%。在总户籍人口中,男性和女性人口分别为227120人和236597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分别为378073人和85644人;年平均人口为455207.5人;年出生人口5451人,人口出生率为11.97‰;死亡人口2931人,人口死亡率为6.44‰;净增人口25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3‰;计划生育率为100%,晚婚率为73.19%,晚育率为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