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崂山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个人购房有所增长。全年居民个人购买商品住房6.7亿元,比上年增长6.3%。 各类市场交易额猛增。全区现有市场12处,年成交额达1.72亿元,比上年增长60.7%。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跃式增长。2001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7177万元,比上年增长51.1%。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保证了园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全区财政支出109323万元,比上年增长69.1%。 税收总收入保持增长,全年完成税收总收入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存贷款余额大幅增长,金融机构各种存款余额过百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9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9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33亿元。 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环境不断优化,科技条件得以改善。青岛高新区在"全国火炬计划工作十周年总结会议"上被授予"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年内完成了全社会R&D资源的清查工作,其综合指标居全国五十三个高新区第一位;北大(青岛)学术中心项目竣工并交付使用;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51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4项(其中海尔集团成果18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20家。 教育事业投入加大,教育水平及质量进一步提高。年内改造、新建了4所中小学校;全区省市规范化学校比例达24.5%;有5所学校成为省、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18所学校申请并初步通过了青岛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工作的验收;崂山八中被评为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年末我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所(私立6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初中9所,小学40所,职业中学2所,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总人数27433人。幼儿园89处,已有5处为省、市示范幼儿园。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继续保持文化部社图司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山东省文化厅授予的"社会文化先进区"称号。全区共有各类文化机构9处,其中文化馆1处,文化站3处,文管所1处,图书馆1处,崂山画院1处,崂山古乐团1处,广播电视中心1处。年内区文化馆出版发行了《崂山的传说》(9册)、《崂山民间故事连环画》(12册)、火之吻手风琴VCD等精品专著。 医疗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2001年建成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控制中心;加大清理整顿医疗市场,严格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和注册登记,对药品进行了3次专项执法检查,净化了我区药品市场。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419处(含个体诊所),其中:卫生院4处,一级医院7处,妇幼保健院1处,村卫生室266处,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51处,个体诊所90处;拥有床位419张,卫生技术人员1071人,全区开展合作医疗的村32个,参加人数5.31万人。 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成绩显著。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比赛,推进体育社会化,成功举办了2001年"崂山杯"全国象棋等级赛和国际橄榄球七人制邀请赛。我区输送的选手在山东省少年田径锦标赛中,获得8枚金牌,1枚银牌;区体校获得青岛市体校系统比赛冠军;我区组队参加国际橄榄球邀请赛荣获第3名;全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9%。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9.19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57‰,死亡率为6.19‰,人口自然增长率3.38‰,计划生育率为100%,晚育率100%,晚婚率90.97%。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职工工资总额为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职工年平均工资13175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664元,比上年增长8%。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拥有敬老院4处,床位220张,集中供养196人;社会力量兴办托老养老机构8处,床位数298张。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成效。又有49个村的农工商公司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全年各类资金收缴额达3.17亿元。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2001年环境保护局独立建制,为我区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集中供热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城区绿化、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内的"烟尘控制区"和"环境噪声达标区"复检达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类区标准;城市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区内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