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岛市市南区统计局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科学谋划,奋力争先,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努力克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繁荣市南、平安市南、洁净市南、温馨市南和诚信市南建设,促进了全区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增势。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76.22亿元,增长20.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0.14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36.08亿元,增长21.2%。二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14.5:85.5。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全区实现辖区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90亿元,同比增长26.5%;区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20亿元,增长27.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26亿元,增长50.84%。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24.89亿元,增长27.3%;地税税收收入35.82亿元,增长26.5%。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2006年末,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56万户,增长8.58%,从业人员4.07万人,增长5.24%;私营企业1.48万户,增长22.18%,从业人员13.16万人,增长2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能源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压力加重等。 二、工业与建筑业 全区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结构更趋优化。2006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9.59亿元,增长19.0%。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71亿元,增长20.02%。 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稳定。2006年实现税金总额3.96亿元,增长0.4%。产品销售收入123.64亿元,增长12.84%。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8.27%,产品销售率为99.99%。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区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89%,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79%。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0.55亿元,增长5.3%。实现利税总额4.77亿元,增长28.41%。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6.41亿元,增长23.3%。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4.89亿元,增长12.55%。全区一批重量级项目步入施工阶段,带动投资增长,浮山湾奥林匹克中心项目、市南软件产业基地等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贡献明显。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24个,新开工项目6个,竣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84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05亿元。 全区各类房屋竣工面积51.58万平方米,下降26.47%,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34.77万平方米,下降41.54%;商品房销售面积67.79万平方米,下降29.99%。 四、国内贸易 2006年,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和旅游、会展经济的带动下,全区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4.27亿元,增长15.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3.88亿元,增长14.5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69亿元,增长20.33%。 各类商品消费全面增长。全区吃的商品零售额56.75亿元,同比增长14.6%;穿的商品零售额29.73亿元,同比增长16.4%;用的商品零售额57.79亿元,同比增长16.7%,各类商品增长均衡。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42处,成交额3.8亿元。其中,消费品综合市场4处,农副产品市场27处,工业消费品市场8处,其它3处。 五、对外经济 2006年,全区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进一步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0.18亿美元,增长28.0%;其中,出口额32.29亿美元,增长25.3%,进口额27.89亿美元,增长31.2%。私营企业是全区外贸出口的主力,出口额18.14亿美元,增长42.6%,占全区出口额的比重为56.2%。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44个,增长84.6%,合同外资15447万美元,下降6.03%,实际利用外资6915万美元,增长23.7%。 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6年全年引进500万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68个,实际到位资金达到20.4亿元,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5个,实际到位内资8.17亿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6年全区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7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68项。 科技市场交易活跃。全年专利申请量1750件,授权专利881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区共有小学31所,在校学生2.68万人,增长1.6%,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区共有初级中学11所,在校学生1.25万人,增长2.6%,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文化馆1处,文化站10处,公共图书馆1处,档案馆1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99处,其中,医院18处,疗养院7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诊所251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645人,其中,医生2132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3797张,其中,医院床位2491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区共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4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所,业余体校1所,学员192人。 八、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绩显著。对小区环境、区内道路进行全面整修,投资2000万元对德县路3号等38个庭院进行了综合整治,近700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改造小街小巷近600处,对23座居民楼进行了“平改坡”和环境整治,对浮山湾区域22条暗渠进行了清淤,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年末道路总长度243.99公里,道路总面积379.78万平方米,城市下水道总长度44.1公里。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2006年全区空气质量功能区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3天,占88.4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1分贝。全区共植树10.11万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