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切实把握主题、主线、动力、根本目的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内需的各项工作部署,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困难和风险比较大的情况下,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市场繁荣稳定,城区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圆满实现了“十五”计划开好局的目标。 一、综合 综合经济实力增强,总体运行质量提高。据测算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增长17.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84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20.6%,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15%的目标。 宏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1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70亿元,增长24.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财政总支出3.35亿元,增长16.95,保持了财政收支的平衡,较好地保证了全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二、三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24.62:75.38调整为19.96:80.04。 二、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经济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企业规范改制步伐,大力加强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年生产、效益均实现了较快发展。2001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9.7%。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0.7亿元,增长61.3%。 三、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区委、区政府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全年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3260万元。 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2001年,全区商品房屋竣工面积27.8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6.9万元。 四、国内贸易 2001年,全区从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供给两方面入手,继续完善和实施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宏观调控效应进一步显现。城区消费品市场在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劳动保障措施及我区加大商业网点建设、改善购物环境等政策措施的带动促进下,呈现出活跃旺盛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增长36.92%。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区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42处,成交额4.3亿元,增长10.3%。 五、对外经济 2001年,全区上下积极应对挑战,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外资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全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外贸易在上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按所在地原则(含省、中央公司)统计,全区各类企业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0.7亿美元,增长56.01。 利用外资成绩显著。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9项,合同利用外资金额4503万美元,增长45.0%。实际利用外资2069.6万美元,增长55.0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已突破1.6亿美元。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统计,2001年全区取得科技成果7项。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学校35所,在校学生2553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文化站14处,公共图书馆12处,档案事业发展迅速,全区共有档案馆1处,档案管理与改革进一步发展。 卫生事业不断巩固。2001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9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7处,卫生防疫机构2处,妇幼保健机构1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160人,其中,医生1762人。全区拥有医疗床位623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887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区省、市级传统项目学校10所,在校学生240人。 八、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2001年,我区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动作步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建设完成了一批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处理等项目,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年末全区道路总数356条,道路总长度161公里。车行道总面积127万平方米。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总人口为44.24万人,增长0.54%。全年新出生人口2854人,出生率为6.45‰;死亡人口2311人,死亡率为5.22‰;全年净增人口1553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 城区居民收支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政府先后两次增加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在上年有较大增加的基础上继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31元,增长8.9%,人均消费性支出6849元,增长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