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2-02 杭州市萧山区统计局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全区人口出生率9.46‰,死亡率5.17‰,自然增长率4.29‰。年末,全区总人口1166657人,比上年末增加9252人。年末总人口中:非农人口313915人,增加35475人;农业人口852742人,减少26223人。四个街道总人口253827人,增加4705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70109人,增加9526人。继续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加强计生管理培训,严格依法管理,落实政策激励措施,强化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9.5%。

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再就业配套政策,加大失业人员培训力度。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61期,培训失业人员8333人,全区净增就业岗位6.84万个,2.60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力度不断加大,拖欠职工工资现象得到遏制。年末全区城乡个私劳动者25.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5%,比上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与储蓄

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9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811元,增长3.8%,恩格尔系数为0.387。农民人均纯收入8626元,增长8.4%,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7175元,增长9.2%。

居民金融资产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1.07亿元,比年初增加44.34亿元,增长20.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22378元,比年初增长23.9%。

住宅建设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4.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5.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1平方米。

四、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继续推进。完成17个镇(街道)的村庄布局规划、15个集镇示范村和56个农村示范村的详细规划。开工建设城市示范村区块11个,完成了31.10万平方米的多层住宅;开工建设集镇示范村3个;建成农村示范村8个;完成农村整治村建设38个。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及镇以下农村示范村和整治村的城乡规划体系。

城市设施

完成了“1918”工程项目中的三座公铁立交。实施了萧然西路、拱秀路东伸和虎山路南伸等项目的前期建设。年末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11.55公里,道路总面积50.85万平方米;年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12平方公里。

供水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东部供水应急工程;建设第三水厂三期工程;开展了南片地区自来水管网配套和进村入户工作;全年完成已建住宅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1.5万户;供水干管累计总长达700公里。日供水能力已达75万吨。

电力设施得到改善。增加农村变压线路254公里,累计达4072公里;增加变压器容量141.76万千伏安,总容量达628.89万千伏安。

公用事业

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已开通37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1018.7公里;公交营运车辆486辆;公共汽车客运量达32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0%。全年供水量达17908万吨,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生活用水量5990万吨,比上年增长27.6%。居民生活用电4.2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

城市绿化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止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08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6%;人均园林绿地面积78.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3.82平方米。

环境保护与治理

按照“生态立区”的要求,坚持“发展经济促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继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净”工程,使全区水、大气、噪声各项控制指标基本达标。实施了城区国有河道使用权证的回收工作,改善了城市河道水质。积极开展大气环境整治。继续抓好“禁燃区”工作,做好“一部三沿”的烟尘督察工作,加大机动车污染整治力度。全力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巩固“噪控区”创建成果。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

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总投资8000万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总投资5亿元的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正式动工。长达30公里的东排管线已经全部建成。投资约280万元的顺坝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场顺利完工。投资4000万元开展了钱塘江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关停了三江口货运码头、搬迁了闻堰沙运码头及南部取水口油库、船厂等,确保了全区饮用水安全。责令77家企业停产,4家企业限期治理。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人口数为公安局统计的户籍人口数。

3、2003年部分数据已按新口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