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旅游业恢复增长。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8.16万人次,增长6.4%,接待海外游客1630人次,增长5%,实现旅游总收入1.8亿元,增长8.8%。年末实有三星级以上饭店5家。区内有国家一级文物白鹤梁,国家级森林公园武陵山森林公园,有省级名胜小溪风景区,区级旅游景点有雨台山、大梁山、望州公园、石夹沟、天台峡谷漂流等。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28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11.5%,财政支出14.35亿元,实现收支平衡。当年乡镇级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14.7%。 金融业存、贷款同步增长。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18.46亿元,比年初增长7.5%,其中企业存款36.47亿元,增长1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47亿元,增长12.8%。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8.75亿元,比年初下降5%,其中,短期贷款64.81亿元,下降6.7%,中长期贷款28.12亿元,增长11.4%,个人消费贷款5.56亿元,增长14.4%。流通中的现金增加,全年货币净投放1.09亿元。 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全年各保险公司共计承保总额381.8亿元,比上年增长90%;保费收入2.44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616万元,寿险保费收入15749万元;各类保险赔款8745万元,增长9.1%。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涪陵师范学院年末拥有教职工958人,其中专任教师593人,全年招收学生4066人,比上年扩招1048人,在校学生达到10441人,增加2512人;涪陵职业技术学院当年招生958人,在校学生达2889人。 普通教育继续加强。全区普通高中共1033所,招生5650人,在校学生1.58万人,比上年增长8.6%。2004年全区有4516名考生参加高考,共计上线3570人,录取3368人,高考录取率为75%。各类职业中学达到11所,招生2214人,在校学生2870人。 两基教育得到巩固提高。全区普通初中共49所,当年招生1.53万人,在校学生4.38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113.84%,初中三年完成率为97.92%;普通小学232所,招生1.13万人,在校学生9.23万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42%,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科学事业和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年末实有区级独立科研机构3个,科技经费财政投入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投入不断增加,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6万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9%;全年区内共有15项重大科技成果奖,有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和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46个,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群众及其他文化事业机构6个,拥有文化事业从业人员363人。公共图书馆藏书达53.5万册,比上年增加19万册。全年举办了数十场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观众达28万人次。 现有电视发射台1座,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1007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时间2889小时,制作电视节目时间238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4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49%。年末有线电视用户数发展到22.8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8万户。 档案事业得到巩固。年末有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20.46万卷(册),资料1.38万册,照片121册,声像63盒,印章档案855枚。开放各类档案5.06万卷(册)。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0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37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231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01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463人,注册护士617人。 体育事业获得好成绩。涪陵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开展,全年举办区级运动会20次,共5万人次参与。全年在市级以上各类运动会获奖140枚,其中金牌54枚,银牌51枚,铜牌35枚。 十二、移民和扶贫 移民工作扎实推进。移民工作顺利推进,累计完成生产安置农村移民3.17万人,当年安置农村移民2519人,并圆满完成了1419人的移民外迁任务。已经累计完成移民投资39.06亿元,当年完成移民投资2.87亿元;累计复建房屋360.43万平方米,当年复建房屋56.08万平方米。 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全年农村有2600人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返贫率控制在5%以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1.67亿元,再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31.5%,其中提供无偿扶贫资金1315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380元。对口帮扶工作成绩突出,帮助贫困地区引进14个项目、6名技术人才、12项技术,捐、争、引资达1964万元,修建校舍及村活动室4所,资助贫困学生226名。 十三、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1.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1万人,占72.7%;非农业人口30.47万人,占27.3%;男性57.29万人,女性54.28万人。全年共出生9410人,出生率为8.44‰;死亡人口8116人,死亡率为7.28‰;全年人口自然净增1294人,自然增长率为1.16‰。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0.67万人,其中城镇47.77万人,乡村52.9万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职工人均年工资12303元,比上年增加1088元,增长9.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52元,比上年增加911元,增长11.9%,人均消费支出6671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2529元,增加376元,增长17.5%,人均消费支出1773元,增长19.7%。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28.51平方米,增加1个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5.24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47%和56.0%,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区参加失业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的职工人数为6.4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1595人,每人月均领取失业救济金从173元增加到210元。有5.9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3.09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统筹,有6.07万人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全区城镇最低收入标准以下的居民有2.22万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区有各类社会福利院49个,床位2254张,收养1511人。城镇建立起各种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58个,其中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768个,农村社会保险网络覆盖面达100%。年内有6.71万人得到社会救济,其中城镇救济对象2.22万人,农村救济对象4.49万人。年末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13个,工作人员169名;社会福利企业19户,在职职工780人,解决了307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