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西峰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讯业平稳发展。全区邮政局(所)10个,电信局(所)20个。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585.9万元(200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4.5%,邮政 业务总收入1476.26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投递线路1090单程公里,邮路总长度121单程公里。电信业务总量全区完成1.76亿元(2000 年不变价),电信业务总收入1.85亿元。电缆长度2174皮长公里,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年末达到14.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09万 户。 六、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出口创汇再创新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7亿元,增长17.6%,按地域分,市、县零售额为13.23 亿元,增长18.3%;县以下零售额为2.34亿元,增长14.7%;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1.69亿元,增长9.5%;住宿和餐饮业3.82亿 元,增长52.8%;其他行业0.04亿元,增长33.3%。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新增民营企业105户、个体工商户2061户,民营经济实现税金 8014万元,增长13%。 外贸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出口创汇6155美元,增长16.2%。 市场物价持续走高,食品类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8%,其中食品类上涨11.1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7.4个 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3.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106.8%。全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同期为100的指数): 指 标 指数(%) 一、食品 112.8 其中:粮食 111.3 油脂 126.1 肉禽及其制品 129.1 二、饮料、烟酒 100.1 三、服装、鞋帽 98.8 四、纺织品 97.2 五、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 96.7 六、文化办公用品 98.2 七、日用品 99.6 八、体育娱乐用品 99.2 九、交通、通信用品 95.8 十、家具 99.5 十一、化妆品 97.6 十二、金银珠宝 104.3 十三、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用品 99.3 十四、书报杂志及电子出版物 103 十五、燃料 108.9 十六、建筑材料及五金电料 101.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4618万元,比上年净增加1579万元,增长13.1%,其中小口径收入16161万元,比上年增长 18.6%。全年财政总支出6.04亿元,增长19.4%,"三农"、社保、基础建设等重点支出增幅达到30%以上。全区干部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人均 月增资达到300元。积极化解历年债务,归还贷款1100万元,消化历年赤字1177万元。 金融运行良好。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6.35亿元,比年初增加5.54亿元,增长10.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7.52亿元,比年初增加2.69亿元,增长7.7%。各项贷款余额22.40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增长8.6%。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378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400万元,增长14%;寿险保费收入4978万元,增长 31.8%。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79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财险支付1490.7万元,下降1.4%;寿险支付1305.4万元,增长 30.8%。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县(区)"复查考核。全年投入科技三项费90万元。新选派科技特派员51名,实施科技项目24个, 为服务对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86种(项),推广引用78种(项)。举办农业适用技术培训342场,培训农民0.89万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0万 份。建立科技示范园(点)28个。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新建教学楼3幢,改造农村校舍3.9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为4.3万名农村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3.7万套、免 收杂费770万元。辖区共有各类学校202所。其中高等学校1所,成人高等教育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职业中专2所,中学25所(其中:完全中学9 所,独立初中14所,高级中学1所,一贯制中学1所),聋哑学校1所,普通小学124所,幼儿园42所。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6560人,其中专任教师 5724人。在校学生102919人,比上年增长10.6%。初中以上毕业生15675人,初等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为99%,毕业率为97%。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全区共有专业剧团2个,影剧院1个,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文化中心(站)8个,农村图书文化室98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视覆盖率 94.9%,城区有线电视覆盖率93.6%。 卫生事业全面加强。2007年末,辖区拥有卫生机构 392个,其中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个,卫生院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58个,实有医疗病床1393张,卫生技术人员2103人, 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61人,注册护士473人,药剂人员221人,检验人员70人,其他人员546人。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1.3万人,参保 率达到90.22%,全年累计补偿医药费8万人(次)939万元,住院病人补偿比例达到4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预防保健工作取得新成绩。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和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达到99.1%、98.5%、98.1%和98.3%,全程疫苗接种合格率为98.1%以上。全区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4%。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10次,参加县以上运动会运动员人数 10720人,等级运动员年末达到33人,教练员18人,裁判员100人。体育事业经费支出548万元。 旅游业发展较快。2007年,全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旅游景点8处,涉外定点星级接待单位4个,旅行社14个,组织团队外出旅游259次,营业额达到64.76万元。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城市环境质量7项指标全部达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0.004mg/ m3,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0.197mg/ m3,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0.019mg/ m3,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面水水质达标率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2分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 用率为9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平方公里。油田开发环境监督管理措施得力,油田总体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建成标准化井场38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低速增长。2007年末总人口达到34.10万人。按居住区域分,城区人口11.95万人,农村人口22.15万人;按户籍分,非农业人口 10.12万人,农业人口23.9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247人,出生率 12.51‰;死亡人口1708人,死亡率5.03‰;自然增长人口2539人,自然增长率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