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金川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9 金昌市金川区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一特两化”,以促进发展为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责任,硬化措施,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据最终核算,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1亿元,增长0.05%;第二产业增加值113.64亿元,增长2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4.32亿元,增长9.23%。全区人均生产总值61648元,增长36.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84.58:13.52调整为1.39:87.57:11.04。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区新增就业人数234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21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7%,比上年下降0.98个百分点。

物价温和上涨。全区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101.5%,比上年上涨0.7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原材料、农资等价格上涨给部分企业和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差;财政支出因素增加,资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乡镇卫生、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br/>二、农业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0.62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85万亩,增加1.32万亩,小麦播种面积4.66万亩,比上年增加0.28万亩,大麦播种面积2.9万亩,比上年增加0.5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2.57万亩,比上年增加0.74万亩。粮食产量达44041吨,比上年增长10.19%。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啤酒大麦、蔬菜、饲草、制种瓜果、洋芋等产业基地建设进展良好。农作物品种和品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提高。

生态林业平稳发展。2006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6300亩。

畜牧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区新建2个舍饲养殖小区,扶持发展养殖大户6户、规模养殖户2240户,进一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1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农用拖拉机7562台,增长0.23%;化肥施用量16.35吨,比上年增长3.79%;农膜使用量356吨,增长15.96%。全区年未耕地面积16.78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7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7.96亿元,增长22.81%。区属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7亿元,增长2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9224万元,增长2.9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364.29亿元,比上年增长67.71%;实现利税总额61.36亿元,增长90.8%。

建筑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2.4亿元,增长2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18亿元,比上年增长44.55%。其中:城镇完成投资41.6亿元,增长44.95%;农村完成投资0.58亿元,增长20.83%。

房地产投资成倍增长。2006年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商品房销售面积212823平方米,其中:住宅209178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21145万元。

五、贸易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2%,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12.09亿元,增长17.36%;餐饮业1.74亿元,增长9.5%;其他零售额0.21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增招商引资项目40项,续建项目10项,到位资金2.12亿元,较上年增长29.27%。

非公有制经济平稳运行。2006年底,全区个体户达4719户,从业人员9621人,注册资金0.82亿元。私营企业570个,从业人员12667人,注册资金6.4亿元。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2.8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6%。

六、财政、金融、保险、邮电

财政收入稳中有增。全年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0363万元,比上年增长52.89%;财政支出21831万元,比上年增长52.19%。<br/>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3.93亿元,比年初增加16.20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5.49亿元,比年初增加3.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76.03亿元,比年初增加16.40亿元。

保险业发展较快。全年保费收入18931万元,比上年增长10.99%;赔付金额5296万元,增长13.19%,赔付率27.97%。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469万元,比上年增长15.87%。年末城乡电话达17.81万户,增长17.95%,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5.57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1.9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57万户。

七、科技、教育、卫生

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加快。全年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9项,全部完成。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16000人,教职工人数1526人;小学38所,小学在校学生数16282人,教职工人数964人;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9432人,教职工人数29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78人,教职工人数3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9.8%、98.92%。民办教育发展良好,全区经教育行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民办教育机构34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区共有卫生机构11个,拥有床位998张,卫生技术人员1335人,其中:农村卫生院2个,床位30张,卫生技术人员16人。

八、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2006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1.0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6‰,比去年下降0.0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56元,比上年增长10.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524元,增长10.51%;恩格尔系数为30.44%;市区人均居住面积25.05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47元,增长6.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4元,增长9.8%;恩格尔系数为36.2%;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4.47平方米。年末在岗职工5.40万人,比上年下降1.4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100元,增长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