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重点结合“中日JICA”、“高血压健康行动试点”、“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及结核病防治,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控制、有效处理了3起疫情以及1起不明气体中毒事件;传染病疫情报告实现了网络直报。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年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适龄儿童“五苗”合格接种率均达到国家标准;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加强儿童和孕产妇系统化管理。以业务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培养,加大学术交流以及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为重点,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大力推进集医疗、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残疾人康复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7家。残疾人康复工作成绩明显,率先在全省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被民政部、卫生部和中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区”。 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系列活动为主,结合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参加了兰州市全民健身节活动、城关区中小学生健身月活动、“体育三下乡”健身活动、万人健步行等形势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级各类群众健身活动42项次,参加人数达14万余人次,掀起了全民健身新高潮。加大群众体育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成南山群众健身登山步道1600米以及五一山“五环村”绿色健身园,新建健身路径15条,完成五个“一乡一站”农村群众健身场地建设。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组织开展了《学生体制健康标准》测试,举办了全区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参加学生达7800人次,动员青少年积极参加社区健身和社会竞赛活动。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以实现环境质量控制为核心,强化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大力整治环境污染,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烟尘控制区”质量得到了巩固提高,锅炉、窑炉、茶炉的烟气黑度、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的排放达标率均保持稳定,全年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年日均值全部达到预期控制目标。狠抓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施工噪声、固定声源和社会噪声的监督管理,努力提高 “环境噪声达标区”质量,全年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环境噪声值分别为68.9分贝,56.9分贝,达到了国家二类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从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督管理入手,确保处理设备正常运行,坚决杜绝污水超标排放现象,全年地面水水质达标率为100%,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加大医疗垃圾监管力度,全年对293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垃圾处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未发现医疗垃圾乱堆乱倒,违规擅自处理等现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较低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91.6万人,净增1.36万人,同比增长1.5%,其中:男性45.75万人,占总人口的49.95%,女性 45.85万人,占总人口的50.05%。全年出生人口5896人,出生率6.03‰;死亡人口2184人,死亡率2.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11元,同比增长10.84%;农民人均纯收入8774元,同比增长8.11%。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3327个,支付再就业资金2890万元,2.1万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帮扶713户“零就业” 家庭和3262名“4050”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新登记各类失业人员78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免费就业培训1.3万人,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 2.5万人次。建成“充分就业社区”32个。率先在全省建成免费求职网吧,开通城乡就业服务人工接听热线。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768人,农村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88人,农民工和农村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参保人数22.4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规范运行,3.81万名城市居民享受到城市低保,1132名农民享受到农村低保。社会救助多渠道开展。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救助生活困难群众1万名。落实困难群众物价补贴,为3.7万名低保人员发放补贴422万元。深入实施大病医疗救助,为516名困难人员发放医疗救助金162万元。大力开展优抚安置工作,为重点优抚对象和无军籍职工发放工资补贴及抚恤金3000万元。认真执行“两免一补”教育政策,3.6万人 (次)困难家庭学生得到救助。全面落实“廉租房”补贴政策,为450户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补贴17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