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略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略阳县紧紧围绕“发展、创新、和谐”三大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略阳、建设陕南经济强县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年经济预期奋斗目标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发展速度再创新高。2006年,全县经济在承接“十五”时期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9.98亿元,增长10.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64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9.47亿元,增长11.8%,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7.87亿元,增长10.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更加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分别为13.2、47.4和39.4。经济总量稳居全市第六位,人均实现生产总值9910元。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主要产品持续增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扶贫重点村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结构调整有效推进,农业生产已连续4年抗御自然灾害,获得恢复性增产。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2.81万亩,比上年增长2.2%。粮食总产量达到51467吨,比上年增产4.4%,粮食单产达到157公斤,增长2.6%,其中,夏粮亩产156公斤,增长6.1%,秋粮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产量与上年持平略增;油料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油料播种面积2.19万亩,油料总产量2421吨,分别增长16.5%和17.2%;蔬菜生产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全年蔬菜播种面积3.0万亩,比上年增长27.1%,蔬菜产量达到2.24万吨,增长19.8%;“一个主导产业、五大骨干项目”得到巩固和发展,年末实有中药材面积达到64.1万亩,增长4.1%,实现中药材产值4097万元,增长4.9%。传统牧业继续保持长足发展,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1.29亿元,增长6.1%,出栏生猪10.37万头,出栏家禽81.65万只,分别增长5.0%和13.0%,肉类总产量达到9867吨,增长5.4%;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顺利,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步伐加快。投资3800万元建成通村水泥路27条115公里、村通达工程4条49公里、修便民桥21座,投资2511万元完成了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结束了我县边远地区群众无电照明历史。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经营克难奋进。2006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认真研究分析,确立了“以工业率先突破、带动经济突破”的总体思路,按照“发展要稳、调整要快、保障要强”的总体要求,持续开展企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多种形式的“支帮促”活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协调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工业企业深入推进企业改革和技改,使全县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54亿元,增长13.1%,增速比上年加快8.2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24.15亿元,增长14.5%;工业销售产值21.67亿元,增长15.5%,比上年加快13.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水泥制造业增长较快,完成工业总产值20.48亿元,增长15.4%,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9.4%。象山水泥、干河坝金矿、东宇矿业、陕西邦田化工、汉中嘉陵矿业等企业增速最快,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均达到30%以上。 ——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发展速度强劲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增长。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496亿元,比上年增长64.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07亿元,增长66.1%;农村投资0.43亿元,增长9.9%。宏观调控成效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度下降,年累计投资额709万元,下降45.7%。全年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投资项目达到10个,占全县施工项目的13.7%。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向重点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转移,2006年工业项目投资8.96亿元,增长86.2%,占城镇投资81%,比上年高出17.3个百分点;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56亿元,增长39.9%。一批重点投资项目顺利推进,县一中教学楼、略康公路14公里油路铺设已全面竣工。略观路4级油路改建、徐建坪嘉陵江大桥、县城电网改造、城市供水工程正在抓紧进展。略阳至汉中330千伏输电线路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消费市场更加活跃。2006年我县进一步整顿规范消费市场,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消费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亿元,增长14.2%,增幅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县的零售額2.93亿元,增长16.5%。县以下零售额1.22亿元,增长9.1%;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全县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49亿元,增长14.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0.66亿元,增长14.5%。批发零售額和住宿餐饮业增速分别较上年提高1.3和1.6个百分点。消费的主体结构仍然表现出县城好于农村,县的零售额增长速度比农村高出7.4个百分点。 ——财政金融稳健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财政工作继续坚持“统筹兼顾、调整体系、量入为出、积极平衡”的思路,力克税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重大压力,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5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2%,上划中央“两税”9826万元,增长11.0%。全年财政支出19005万元,增长18.3%,全面落实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乡低保任务。新增财力逐渐向农村、公益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只能不断加强,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金融形式积极稳健运行,存贷余額同步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額达到20.11亿元,比年初增加3.72亿元,增长22.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額14.18亿元,比年初增加1.65亿元,增长13.02%;年末各项贷款余額14.97亿元,比年初增加7.77亿元,增长108.0%,银行贷款投入积极向农村和重点产业增多,较好地支援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城乡居民收支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随着国家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实施和城镇低保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低保对象的扩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549元,增长3.4%,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5480元,增长4.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825元,比上年增加503元,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56元,比上年增加88元,增长5.3%,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1.6%,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4.3%,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随着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已显现出高涨,家庭经营性收入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602元,比上年增长20.6%。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收入比上年增长1.5倍。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要改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67元,增长3.9%,其中服务性消费占22.9%,比上年增长1.5%。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文化娱乐服务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7.4%、36.7%和19.4%、86.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8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食品消费增长19.3%,医疗保健消费增长28.4%,居住消费增长61.8%,交通和通讯消费增长31.2%,消费结构已由单一的食品追求向多层次消费转移。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41台、电冰箱7台、摩托车38辆、固定电话79部、移动电话29部、彩色电视机88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