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伊春市统计局

伊春市统计局

2010年3月8日

2009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务实创新,扎实工作,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危机中寻机遇,在机遇中谋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取得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胜利。

一、综   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GDP)实现172361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幅提高0.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37928万元,增长12.9%;第二产业增加值636522万元,增长 16.2%;第三产业增加值549164万元,增长 9.5%。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0.2:38:31.8调整为31.2:36.9:31.9。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7.7%,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7%,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3.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350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2%。

表1: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指      标

生 产 总 值

增 长 速 度

地区生产总值

1723614

13.1

第一产业

537928

12.9

第二产业

636522

16.2

第三产业

549164

9.5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3092

1.4

批发和零售业

72401

14.1

住宿和餐饮业

35582

13.6

金融业

38401

14.4

房地产业

59590

23.8

其他服务业

270098

6.9

优势特色产业:全年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实现688966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增幅提高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204835万元,增长12.3%;生态旅游业增加值95580万元,增长26.7%;特色种养与加工业增加值254709万元,增长11.7%;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业增加值118553万元,增长25.9%;绿色能源产业增加值15289万元,增长47%。

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与上年持平。其中食品类上涨4.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衣着类下降7%。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下降7%。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1.8%,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5%。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550元/平方米,比上年上涨232元,增长17.6%,其中住宅平均销售价格1516元/平方米,上涨226元/平方米,增长17.5%。

图 1 2005—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表2: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单位:%

指    标

2009年

2008年

居民消费价格

持平

4.6

食品

4.6

10.9

烟酒及用品

-1.2

5.0

衣着

-7

-1.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2

0.9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5

4.1

交通和通讯

-0.5

-0.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3

-1.1

居住

-5.1

2.0

财政:全年财政总收入146824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7631万元,增长47%。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58612万元,增长21.3%;税收收入44572万元,增长19.4%,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比上年有较高增长,增幅分别为25.5%、19.2%、18.6%、12.7%。全年财政支出完成536059万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12960万元,增长37.2%。

图2  2005—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

就业:2009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97499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 177431人(国有单位145389人、集体单位9098人、其他单位22944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163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70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1273084人,比上年末减少3225人。其中农业人口176585人,减少875人;非农业人口1091928人,减少1832人;未落户常住人口4571人,减少518人。男性人口638186人,占总人口的 50.1%;女性人口634898人,占总人口的49.9%。全市人口出生率为5.5‰,人口死亡率为6.8‰,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3‰。

人民生活:据市百户居民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3元,比上年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6139元,比上年增长14.3%。全年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777元,比上年增长22.3%。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6.2万人,收缴养老保险费133109万元,其中“五七工”补缴47762万元。年末离退休人员211692人,发放养老保险资金202852万元,其中“五七工、家属工”发放7722万元。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2.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4987人(其中发放困难企业岗位补贴44733人)。有54.3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收缴医疗保险费18384万元,支出14449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数达11.7万人,参合率达到95.88%,参合覆盖率为100%。全市有13.6万名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均月补助162元,比上年提高67元。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100%。

全市收养性福利机构90所,床位2110张,收养人员 1846人。其中民办福利机构48所,公办42所。城镇服务设施350处,其中社区综合服务站207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30个,区(县、市)服务中心5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83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06万元。

三、能源与环境

能源:初步测算,2009年我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01%,降幅大于全国(2.2%)1.81个百分点。

环境:市级和县级(一县一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人员221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42人。共有自然保护区21个,生态示范区2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03423公顷,占全市行政区划面积的2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86389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399046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 117988公顷。年内建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361天,达标率98.9%,其中244天处于优级状态,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5.7分贝。初步统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0%,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完成6339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