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宜都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8 宜昌市宜都市统计局

全年各旅游服务企业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4.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40.1%。

六、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7246万元,增长21.9%。按地区分,城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为222435 万元、增长18.9%;农村地区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为194811万元、增长25.5%。按完成的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为383051万元,增长22.0%;餐饮业为33875万元,增长21.6%;其他行业为320万元,下降15.1%。

全年外贸出口1547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5%。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768万美元,增长13.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各类价格指数如下:

2009年市场物价指数

单   位

指  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同期=100)

101.5

⒈食品

104.0

⒉烟酒及用品

100.0

⒊衣着

99.1

⒋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1.3

⒌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3.8

⒍交通和通讯

98.0

⒎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7

⒏居住

100.9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0.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96.1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4213万元,增长2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8509万元,增长37.6%;各项税收95325万元,增长27.0%。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7.9%。在全部收入中,国税完成47965万元,占42.0%,增长21.2%;地税完成48805万元,占42.7%,增长31.8%;财政完成17442万元,占15.3%,增长39.5%。

全部财政支出212552万元(含基金支出),比上年增长21.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57367万元,增长46.7%。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714462万元,比年初增加161985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0961万元,比年初净增64018万元,人平储蓄存款为11925元,同比增长15.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为573933万元,比年初增加184700万元。金融机构全年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96881万元,比年初增加56704万元;中长期贷款366295万元,比年初增加130616万元。

金融机构全年现金累计收入1338357万元,支出1394710万元,净投56353万元。

八、科学技术   教育

2009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0.50万人。全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宜昌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国家专利50项,获授权专利32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5项。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675564万元,增长53.4%;增加值达到185953万元,增长32.8%;实现利税38946万元,下降8.5%。

年末全市有各类学校50所,在校学生3.47万人,专任教师213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3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1.0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0.74万人。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10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5%,高考录取率为78.5%;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6%、99.2%。全市各类学校校舍面积有36.85万平方米,其中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五室”面积有13.95万平方米,占37.9%。

九、文化  卫生   体育

全市有文化馆指导的馆办文艺团体1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0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50个,有村(社区)文化室151个;市级主要文化产业单位全年接纳观众(参观)22.78万人次,馆藏图书10.66万册。

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5.82%,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4.0%。

全市有卫生机构420个,床位1324张,执业(助理)医师610人。按人口计算的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11个,拥有床位34张,拥有医生数15人。

全年举办体育比赛、全民健身活动11次,参加活动12万余人次。全年获得省以上运动奖牌25块,其中金牌10块。

十、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居民总户数为148292户。户籍总人口为395282人,比上年末增加686人;常住人口38.95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79699人,非农业人口115583人,分别占70.8%、29.2%;男性200499人,女性194783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7%、49.3%; 18岁年龄以下人口为50667人,占12.8%;18—35岁人口93706人,占23.7%;35—60岁人口178228人,占45.1%;60岁以上人口72681人,占18.4%。全年人口变动中,出生3096人,出生率为7.83‰;死亡2057人,死亡率为5.2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3‰。全年人口机械变动情况为:迁入2848人,迁出1404人。

自然年度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9.48%。

全社会从业人员21.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29万人,第二产业8.56万人,第三产业9.13万人;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4.8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7.1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085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就业809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十一、人民生活    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89元,增长10.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60元,增长1.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9%。

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6516元,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43元,增长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1%。

全市有4.34万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40万名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2.26万名职工参加了工伤保险;1.39万名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2.21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其中有640名职工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全年发放失业保险金506.1万元。职工各项保险待遇支付率和社会化发放率为100%。10个乡镇都建立了社会保障网络。全市农村有28.57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86%;率先在全省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8.39万人,积累基金10422万元。

全市有抚恤、补助优抚对象2726人,有优待优抚对象307户。全年有6930户、17122人享受城市低保,有6963户、15796人享受农村低保。民政部门医疗救助35953人次。年末各类收养性单位21个,床位1679张,收养各类人员1540人。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增加耕地面积2435亩,年内减少耕地3165亩,其中生态退耕 586亩。年末常用耕地面积为23.7万亩,其中水田9.93万亩,旱田13.7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