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禄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楚雄州禄丰县统计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共禄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创新中求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协调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实现了当年计划的预期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6445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000万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167684万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187771万元,增长11.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6%、39.9%和37.5%,分别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下降21.1个百分点和提高9.9个百分点。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36.1:40.4,继续巩固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按从业人员计算的人均GDP)为17077元/人,比上年增长15%。按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1086元,比上年增长14.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54.5%。

烟草业、冶金矿产业、能源化工业、建筑材料业、绿色食品产业、旅游产业六大重点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86893万元,比上年增长2.8%。五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2%。

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0.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2.1%;衣着价格下降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2.1%;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6%;居住价格上涨4.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9.3%。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1.5%。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271984人,比上年增加824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101237人,占37.2%,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为30%。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6683万元,实现农业增加值94085万元(农业统计数,未作修订),比上年增长7.2%。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5818亩,比上年增加690亩,增长0.1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31702亩,比上年增加9215亩,增长2.86%。全年粮食产量171383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秋粮126409吨,增长4%;夏粮44974吨,增长6%。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为61.8:38.2,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2万亩。全县森林综合覆盖率70.54%,其中有林地覆盖率59.78%,灌木林地覆盖率10.76%。主要林产品产量为:核桃123吨,增长24.2%;板栗873.8吨,增长12.3%;花椒39吨,增长8.3%;松籽3.5吨,下降9.2%。

全年肉类总产量43878吨,增长4.2%;牛奶产量100吨,下降32.9%;禽蛋产量955吨,增长6%;蜂蜜40吨,下降11.1%;水产品产量1902吨,增长6.6%。大牲畜年末存栏140580头(匹),增长2.6%;生猪年末存栏343665头,增长2.6%;羊年末存栏151953只,下降2.2%。

全县已建成中小型水库234座,总库容1.9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8.82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3.05万亩。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0774.85万瓦,比上年下降3.3%,排灌机械总动力3750.22万瓦,下降9.3%。农村用电5072万度,增长4.2%;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4608吨,增长2%;农药施用量587吨,增长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45642万元,按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33573万元,增长14.2%;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2069万元,增长55.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79.5%,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6880万元,比上年增长6.46%,其中实现利润49660万元,增长1.4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10.8685万吨标准煤,每万元GDP综合能源消耗2.387吨标准煤。

全县13个具有建筑施工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9185万元,比上年下降5.8%,实现利润496万元,下降79.2%。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841元/人,比上年下降16.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457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城镇投资84870万元,增长23.4%;农村投资2463万元,下降2.1%;房地产投资10383万元,增长27.8倍。在投资中,公有制经济单位投资42598万元,增长39.9%;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投资55118万元,增长33.8%。全年新增固定资产71921万元,比上年下降54.1%。

五、国内外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5%。从地区市场看,县级(县城区域)实现54134万元,增长14.9%;县以下实现68185万元,增长12.4%。按行业分,批发业和零售业实现60607万元,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22163万元,增长12.2%;其他行业实现39549万元,增长6.7%;分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实现12021万元,增长44.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10570万元,增长33.1%;非公有制经济实现110298万元,增长10.9%,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65081万元,增长12.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消费品零售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2%。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3879万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据交通部门统计,县内公路通车里程1313公里,其中:国道57公里,省道130公里,省管县道174公里。县管县道213公里,乡道704公里,专用道35公里。货运量721.92万吨,货物周转量6.13亿吨公里,客运量277.32万人,客运周转量1.97亿人公里。

年末全县拥有固定电话4.46万部,移动电话7.48万部。

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实现旅游总收入3738万元,增长17.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6715万元,比上年增收6445万元,增长16%。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23707万元,增长11.8%;地方财政自收收入23008万元,增长20.6%。全年地方财政收入总计55360万元,增长13.5%,地方财政支出总计55194万元,增长14.1%,收支相抵,年终财政滚存结余1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