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元谋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8 楚雄州元谋县统计局

2003年是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加大工作力度年、加快工作节奏年”。一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双目标、双动力、双支柱”经济发展战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着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扩大开放,积极招商引资,竭力加快富民强县步伐,使全县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经济总量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元谋县生产总值(GDP)完成72348万元,比上年增加672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988万元,比上年增加2573万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13487万元,比上年增加2386万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6873万元,比上年增加1766万元,增长7.1%。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分别贡献3.7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上年的44.8:16.9:38.3调整为44.2:18.6:37.2。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521元,比上年的3220元增加301元,增长8.9%,(可比价计算)。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股分制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2003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31104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个私经济占41.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困难多,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不尽合理;工业经济效益较差,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多,就业压力增大;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的212853亩增加459亩,经济作物面积比上年的142906亩增加11355亩,粮经结构由上年的59.83:40.17调整为58.03:41.87。无公害蔬菜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果,外销蔬菜收入的增加成为我县2003年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全年完成现价农业总产值53466万元,比上年增加7187万元,增长15.5%,完成不变价农业总产值24209万元,比上年的23250万元增长4.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21万亩,其中:经济林0.68万亩,防护林4.27万亩。有林地面积10417公顷,疏林地面积6541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2100公顷,森林覆盖率15.7%。其中有林地覆盖率5.2%,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0.5平方公里。

畜牧业和水产业健康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2307吨,比上年增长4.2%。水产品产量900吨,比上年增长4.7%。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542万瓦特,比上年增长1.7%;农用机械排灌总动力2588万瓦特。拥有农用载重汽车175辆,比上年下降13.8%;大中型拖拉机254台,比上年增长6.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600公顷。水利工程供水量15710万立方米。全年农村用电量1439.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5%;化肥施用量(折纯)14186吨,比上年增长9.2%。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66748万元,比上年增长31.2%,实交税金281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

三、工业建筑业

全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2727万元,比上年的33312万元增加9415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41.1%。其中:国有工业1849万元,比上年减少58万元,下降2.7%;集体工业比上年减少294万元,下降100%;股份合作工业106万元,增长3.9%;其他工业(私营、个体)40771万元,比上年增加9651万元,增长43.2%。工业企业中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589万元,比上年增加7530万元,增长216%。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382万元,比上年增加52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

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6户,盈利2户,亏损4户,亏损面67%,利税总额-95万元;亏损企业亏损总额727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384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利润率-4.2%,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25145元/人。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企业有6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65万元,比上年减少2.0%,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59650元/人。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10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059万元,比上年增加4479万元,增长22.9%。全部投资中:国有基本建设投资14215万元,增长12.0%;房地产投资150万元,减少100%;农村集体单位投资1247万元,增长46.5;城乡居民建房投资3984万元,增长42.6%;其他投资3572万元。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稳定增长。全年货运量30万吨,货运周转量682万吨公里。旅客客运量298万人,旅客周转量6067万人公里。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总产出7992万元,实现增加值486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可比价格计算)。乡村公路进一步延伸,交通环境不断改善,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187.66公里,其中:乡村公路754.75公里。全县营运汽车保有量540辆,其中:载货汽车368辆;载客汽车172辆。全县82个村(居)委会有71个通公路。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346万元,比上年增长6.4%。报刊期发数2.8万份;办理国内函件4万件;年末固定电话机安装部数11599部,电话普及率5.62部/百人。邮电通信业总产出1364万元,实现增加值969万元,比上年增长3.1%(可比价格计算)。

六、国内贸易及市场物价

全县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出9849万元,实现增加值6642万元,比上年增长4.0%(可比价格计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03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公有制经济零售额3677万元,下降14.5%;非公有制经济零售额11126万元,增长13.8%;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7631万元,比上年增长18.3%。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以及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增强,使2003年物价总水平平稳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00.3%,价格水平比2002年上升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4%,价格水平比2002年上升0.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3.5%,价格水平比2002年上升3.5%。

七、旅游业

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我县特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为进一步增强我县的县域经济实力,把发展“特色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植,使旅游产业有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8.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1%,海外旅游者376人次,比上年增长14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42万元,比上年增长7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4万元(人民币),比上年下降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