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江城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金融、保险业: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存贷款持续增加。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82372万元,比上年增加3664万元,增长4.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44772万元,比上年增加5784万元,增长14.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54608万元,比上年增加18450万元,增长51.0%。其中:短期贷款为20323万元,比上年增加1716万元,增长9.2%;中长期贷款为34285万元,比上年增加16734万元,增长95.3%。 保险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有保险公司2家,全年保费收入1160万元,比上年增25.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60万元,同比增18.1%;人身险保费收入600万元,同比增33.3%。全年保险金总额为128716万元,同比增60.7%;已决赔款319万元,同比下降66.1%。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2287万元,同比增7.0%。 三、对外开放。 进出口:对外贸易稳步发展,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全年实现贸易进出口总额6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进口总额481万美元,同比增长13.9%,出口总额165万美元,同比增长3.3%。 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我县与老挝、越南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龙富至中越3号界碑公路与越南阿巴寨公路顺利实现对接。思茅力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江城糖厂累计进口蔗糖原料11.7万吨,在境外替代种植粮食1.34万亩,江城雷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与老挝合作开发西瓜棚煤矿,累计进口原煤1.15万吨。积极储备招商引资项目,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个,其中超过亿元的3个,实际到位资金9.5亿元。 四、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县非公经济发展到3880户(含未在工商部门注册运输户),比上年增22.7%,其中个体户3775户,同比增22.2%,私营企业及其他105户,同比增43.8%。从业人员11066人,同比增25.0%,其中:个体户6283人,同比增18.2%,私营企业及其他4783人,同比增35.1%。注册资金34625万元,同比增38.3%。全年非公经济上缴税金6134万元,同比增33.1%,占全县各项税收总额的78.0%。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推广步伐加快,科技与经济结合进一步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步伐加快。全县全年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36人,其中农牧科技人员197人。年内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试验、试范,共组织实施省级、市级科技项目10项。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年共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3期15579人次。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0.3%提高到41.6%,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教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全县教育事业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两基”复查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共60所。其中有普通中学7所,在校学生5747人,其中高中生853人,初中生4894人,有专任教师390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39.57%;有职高1所,在校学生566人,专任教师36人;有小学校数38所,教学点6个,小学在校学生9606人,专任教师538人;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师8人;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数1609人,专任老师58人。全年扫除青壮年文盲820人;当年高考上线214人,上线率达75.88%,上线率居全市第四名。 文化、体育、广电: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年末,全县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17万册;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7个,年内《江城报》发行2.76万份。“文化三下乡”活动深入推进,文艺创作和演出硕果累累。作品《非物质文化展演》、舞蹈《喜溜谷》荣获市级二等奖;小品《携手共建新农村,山歌唱响幸福来》、《好心自有好报》,歌曲《巴木巴拉》荣获市级三等奖。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个,放映2149场次,观众31.76万人次。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全县广播覆盖率为93.0%,电视覆盖率为95.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9.3%。城乡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县体育运动会,承办了全市学生篮球运动会。年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30000人次。 卫生: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全县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乡卫生医疗状况不断改善。全面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全县参合人数达到70169人,参合率为85.81%,补偿医药费为563万元。城镇居民参加医保人数6288人,补偿医药费10万元。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含服务站、门诊)18个,床位208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0人,其中执业医师98人,执业助理医师18人,注册护士78人,检验人员14人,其他技术人员132人。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完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众知晓率明显提高。创建“省甲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省、市、检查团的验收。 六、人口、计划生育、资源和环境保护。 人口: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县常住人口户数为31442户,比上年增2.2%。其中农业户数为24049户,比上年增1.7%;常住人口为120300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农业人口99313人,比上年增2.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7804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3%。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3.00‰,人口死亡率7.31‰,人口自增率5.6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5088人,比上年增1.3%。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好成绩。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突出工作重心,狠抓工作落实,初步建立了以“奖励扶助”制度为龙头、“少生快富”工程为支撑、“奖励免补”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好成绩。年末,全县已婚育龄妇女22152人,采取各种避孕节育措施19820人,综合节育率为89.47%,三术节育率为85.45%,计划生育率为98.47%。年末,全县累计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4326户,领证率达19.53%,其中累计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861户,占全县农业人口一孩家庭户的47.85%,累计兑现一次性奖励金117.6万元,养老生活补助42.49万元,发放教育“奖学金”58.53万元。 资源和环境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狠抓节能减排工作,新建农村节能沼气池903口,完成节柴改灶300户。年末,全县有环境监测机构1个,环境保护系统人员7人。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68265亩。全县投入污染治理资金850万元,比上年增214.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0%;工业废气处理率9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