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景谷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8年,全县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工作,加快投资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其中城镇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59.9%;农村投资5.2亿元,增长14.6%;房地产开发1.1亿元,增长6.8%。 新开工项目快速增加。全县在建项目1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7个,增长30.3%。其中新开工项目6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增长73.7%。 资金到位情况好于上年。本年累计投贷资金1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亿元,增长52.7%。 大项目完成较好是主要支撑。 年内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70个, 完成投资额12.2亿元, 占总投资完成额的88.9%。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货运量529万吨,增长17%;货运周转量61364 万吨公里,增长17.8%;客运量156 万人,增长17.3%;客运周转量16308万人公里,增长14.8%。年末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1997公里。 邮电通信业稳定发展。2008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7686万元,增长25.4%,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9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8万户,报纸累计订阅140万份,杂志累计订阅9万份。 六、国内贸易 2008年,全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植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内需,刺激消费增长,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 城乡同步快速增长。县城实现零售额4.1亿元,同比增长22.4%;农村实现零售额2.5亿元,增长20.7%。 非公有制经济是市场发展的领头羊。非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6亿元,同比增长22.8%;公有制经济实现零售额0.6亿元,增长12.8%。 各行业全面增长。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3亿元,同比增长21.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亿元,增长24%。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据云南省调查队提供资料显示,2008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5.7%, 涨幅分别同比回落0.2个百分点。 七、 非公有制经济及各项改革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352户,从业人员8720人,注册资金15018万元,上缴税金8720万元;私营企业340户,从业人员7742人,注册资金44827 万元,上缴税金23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增亮点。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8年,成立招商引资局,制定招商引资实施意见,加强项目储备,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新增招商项目10个,协议引资5.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县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68万元,同比增收3352万元,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9668万元,同比增长22.5%;非税收入6200万元,增长34.1%。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2755万元,同比增长15.3%。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小幅增长。2008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90951万元,比年初增长3.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9083万元,增长15.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61370万元,比年初增长9.9%。 九、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 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按照“宜并则并,需增则增”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项目顺利投入使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及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两基”工作扎实开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新增校舍面积10814平方米。高考取得了新成绩,普通高考上线574人,上线率达81.3%,比上年提高9.32%,位居全市第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2008年全县中小学在职教师2421人,其中普通中学866人,职业中学59人,小学1496人;在校学生39333人,其中普通中学11788人,职业中学162人,小学22422人,幼儿园4961人。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印发《景谷》36期,共36000份。有县级图书馆1个,藏书4.37万册,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节目达到42套, 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7.94%,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5%和96.4%,完成了10个乡镇县乡联网建设。积极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功举办中国景谷国际雨林挑战赛、中国景谷陀螺邀请赛和景谷民族文化周“两赛一周”系列活动。接待游客30万人次。参加普洱市第二届民族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成果展获一等奖,舞蹈《我家汉子》获编导、表演二等奖,非物质文化体育竞技项目“陀螺”被列为省级保护名录。 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2008年完成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和59个村卫生室建设并投入使用,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推进,参合人数22.56万人,参合率92.63%,报销减免各种医疗费1532.6万元,资金使用率为85.78%。年末全县有医疗机构14个,医院、卫生院床位40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75人,其中有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84人,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15.39/10万。 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建成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38%,县城绿化面积达到143万平方米,市政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完成营林造林13万亩,水土保持和土地治理工作成效明显。 十、人口、人民生活及社会福利 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0.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63万人,非农业人口3.47万人;年内出生4385人,出生率12.18‰;年内死亡2758人,死亡率7.15‰;人口自然增长率5.0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生活水平改善。2008年末全县有在岗职工12992人,比上年减少130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7829万元,同比增长10.6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602元,增长1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加1398元,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862元,增加496元,增长21%,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2008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578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17120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9393人。全社会从业人员20.2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1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