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严峻。200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574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出口2251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3.6%。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全年共完成旅客运输量1102.9万人次,其中公路客运量1085.4万人次。货物运输量594.2万吨,其中公路货运量362.2万吨。完成旅客周转量1361973万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136192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8612万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0248万吨公里。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03.7万吨。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7005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1171辆。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2万户,互联网用户5.4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9亿元,增长18.1%。财政总支出26.95亿元,增长0.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5.63亿元,增长15.8%。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亿元,比年初增加49.9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17.4亿元,比年初增加20.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8.69亿元,比年初增加16.8亿元。 保险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财产险收入1.12亿元,增长19.1%;人寿险收入3.82亿元,增长15.8%。赔付款1.25亿元,增长5.0%。其中财产险赔付0.54亿元,增长5.9%;人寿险赔付0.71亿元,增长4.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批准科技项目80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47个,新增扬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2家。与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促成合作项目36个。依托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成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省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孵化企业27家。优化了专利申请结构和质量,全年各类专利申请数达1056件,其中发明专利178件,专利授权422件。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所有乡镇通过验收。启动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造校舍10.28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提高,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7.2%,小学在校生巩固率保持100%。年末全市共有高中7所,在校生12469人;初中19所,在校生16932人;小学37所,在校生25377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生3949人(含中专);幼儿园35所,在园幼儿13051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元宵灯迷会、芍药节晚会和全市第四届运动会,月月喜相逢、白沙大讲坛等活动持续开展。隆重举行纪念盛成先生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建成标准化乡镇文化中心9个、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确定市级不可移动文物17处,胥浦农歌、朴席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广播电视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2%。 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人民医院、南医三附院病房楼建设有序推进,改造乡镇卫生院10所。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7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00%。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成效,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98%以上。积极防控甲型H1N1流感,接种疫苗2.2万人。年末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652张,卫生技术人员211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22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达99.11%。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新建城区污水管网8.24公里,大仪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新城、马集两镇污水接入荣信污水处理厂。仪化公司热电中心二、三期脱硫工程建成运行,基本淘汰城区燃煤小锅炉,42家重点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开展化工企业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实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年新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1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保持40.1%。新增林木覆盖面积155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1%。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5.9分。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66013人,其中农业人口317309人,非农业人口248704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47.3%。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对100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61元,比上年增长12.8%。人均消费性支出11126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36.8%,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22.7%。根据对100户农村居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比上年增长11.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48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37.3%,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18.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46.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32万人和13.28万人、8.30万人;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7%,97.5%和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33.12万人,参保覆盖率99.8%。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7583人,新增城镇就业528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城乡特困群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2026张。城乡居民11543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注: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