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翠屏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6 宜宾市翠屏区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全辖区村道以上公路总里程123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85公里,高速公路31公里,有91.95%的行政村通汽车。年末铁路通车里程100公里。全年交通运输货运快速增长,公路客运稳定增长,水运客运有所下降。

表五         2006年公路和水运完成运输量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121235        66.25

其中:公路        万吨公里        62652        25.87

水运        万吨公里        58583        173.75

旅客周转量        万人公里        126158        5.27

其中:公路        万人公里        125678        5.34

水运        万人公里        480        -9.43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亿元,增长8.9%;电信业务总量11.19亿元,增长11.9%。全区电话用户数达67.8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88万户,增长15.07%。其中,固定电话用户28.9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98万户,增长7.37%;移动电话用户38.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6.9万户,增长21.55%。电话普及率达到86.47%,比上年提高10.95个百分点。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5.55万户。

受第四届省旅游发展大会的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区旅游人数5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62%。全年境外入境人数1.41万人次,增长100%。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70.91%;旅游外汇收入301.2万美元,增长10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增收良好。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税收性收入3亿元,增长24.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建设支出0.61亿元,下降30.64%;农业支出0.36亿元,增长40.15%;教育支出1.24亿元,增长37.3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0.47亿元,增长37.31%。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全辖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5.27亿元,比年初增加23.17亿元,增长12.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9.76亿元,比年初增加11.64亿元,增长10.77%。其中,农业贷款4.81亿元,减少1.61亿元,下降25.05%。

保险市场发展较好。全辖区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28%,其中,财产险收入1.73亿元,人身险收入2.77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7亿元,增长14.45%。其中,财产险赔付1.44亿元,人身险赔付0.26亿元。

证券市场活跃。年末全辖区在沪、深股市开户的共有6.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07%。全年成交金额122.33亿元,比上年增加80.36亿元,增长191.47%。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学年初,全辖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19所 (不含幼儿园),在校学生16.7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2.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2.07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5.19万人,小学在校生7.0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各级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7984人。全辖区有幼儿园99所,在园幼儿1.84万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辖区有卫生机构357个(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个。医院、卫生院病床床位4300张。卫生技术人员389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121人,注册护士1151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107人;妇幼保健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102人;乡镇卫生院20个,床位356张,卫生技术人员42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生27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计划生育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78.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4万人,增长0.31%。其中,非农业人口34.99万人,农业人口43.55万人;男性人口40.15万人,女性人口38.3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00。全年出生人口6645人,出生率8.47‰,下降0.0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4373人,死亡率5.58‰,上升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89‰,下降0.21个千分点。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17640元,比上年增加1428元,增长8.8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2元,比上年增加743元,增长8.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23元,比上年增加805元,增长11.4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53%,下降2.9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增收较好。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36元,比上年增收288元,增长7.8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86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5%,下降1个百分点。

200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90亿元,达到95.33亿元,比年初增加9.03亿元,增长10.46%。其中,定期储蓄存款余额63.96亿元,增长11.18%。

2006年末全辖区从业人员52.35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5.1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7.16万人。全辖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1.3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下降1.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138人,登记失业率为4.43%,比上年末下降0.33个百分点。

“两个确保”工作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人员2.64万人,发放城镇“低保”资金2957万元;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人员0.88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43万元。年末全区有社区81个,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5个,社区从业人员6500人,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200个。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7个,床位1029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