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井研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井研县“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井研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克难而进、实现突破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紧紧围绕“重工、强农、兴城、活商”四个着力点,唱响建设和发展主旋律。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626万元,增长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9%;第二产业增加值73869万元,比上年增长2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6%;第三产业增加值56137万元,比上年增长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6.5%。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在: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2.0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8.8∶34.7∶26.5进一步调整为38.3∶35.1∶26.6。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实行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井研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成功申报为“全国产粮大县”。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骨干产业特色更显,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产值1371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126万元,林业产值1703万元,牧业产值82823万元,渔业产值9445万元。 全年粮食产量210122吨,比上年增产5.1%;油菜产量3717吨,增18.5%;水果产量19700吨大力培植规模养殖户,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出栏生猪680430头,比上年增4.2%。猪牛羊肉产量52577吨,比上年增长4.5%,禽肉产量11583吨。渔业生产迅猛发展,跻身全省水产十强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3981吨,比上年增长16.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工业发展紧紧围绕提速增效壮大支柱产业为目标,合理组织生产,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48534万元,同比增长31.6%,实现销售收入143139万元,同比增长43.9%,实现利税总额6189万元,同比增长41.7%。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8571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正确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328万元,比上年增长17.3%。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 全年消费市场保持了稳中趋旺的形势。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7018万元,增长15.3%。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树立移植大树、借势发展理念,优化投资环境,制定激励政策,形成招商引资合力,被国务院参事室列为农村工作联系点,被商务部列为全国生猪储备肉基地县。全年引进工业项目12个,到位资金2亿元,比上年增长31.6%。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实现出口17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广播电视业 交通运输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831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4065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稳步发展,村通固定电话率达100%。 广播电视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 七、财政、金融 继续深入财政改革,初步建立井研县公共财政框架,强化生财和聚财,深化税收精细化管理。全年完成县级地方财政收入435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0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2660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5382万元。 努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良好运行。全县金融部门继续重点服务于“三农”和重点产业,助推井研经济快速健康发展。12月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0045万元,同比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102369万元,同比增长13.1%。 八、科学技术与教育 继续加大科技支农力度,积极推进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县建设,56名科技特派员与87个科技项目成功对接。积极争取科技立项,充分利用畜牧科技园、博士工作站两个平台,实施科研项目23个。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高出全省7.73个百分点,中考名列全市前茅。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一费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加强,研城职中被列为全国首批星火培训学校,职工技能培训开始起步。 九、文化、体育、旅游和卫生事业 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被确定为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项目县,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人口持续保持低增长。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年末总人口413525人,其中男性213445人,女性200080人。 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活质量持续改善。2005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1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长103%。 社会保障事业体系日臻完善,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扎实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监督。全年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1665人、811人、2550人;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380万元、五保金143万元;救助农村受灾群众3580人次、其他困难群众587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