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苍溪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广元市苍溪县统计局

邮电通信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城乡电话普及率大大提高,全县拥有固定电话8.42万部,比上年增加1.59万部,其中:城镇电话1.79万部,净减少0.06万部;农村固定电话6.63万部,净增加1.65万部。全县拥有移动电话5.5万部,净增加0.78万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7.2部。电脑已用于现代化办公、娱乐,进入百姓家庭,已有2530户注册了国际互联网,比上年增长62.6%,有2151户安装了ADSL宽带网,增长15.8倍。

六、国内贸易业和旅游业

积极开拓城乡市场,刺激城乡消费需求,大力培育消费亮点,使我县贸易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12.4%、12.7%、21.9%、12.6%、19.7%。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认真编制全县旅游发展总规,极力打造旅游景点,已完成红军渡风景区一期工程,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苍溪梨花节”,以生态游、假日游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70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适应税费改革的新形势,积极发展替代财源。财源结构进一步调整,改革税收征管体制,依法制税,减少了税收流失。实现财政总收入1.1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67亿元,基金收入0.11亿元,上划中央收入0.25亿元,上划省级收入0.16亿元;财政支出4.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0%。

金融存贷款规模扩大,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年初增长25.9%。各项贷款余额14.69亿元,比年初增长1.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1.47亿元,增加3.2%;中长期贷款余额2.71亿元,下降4.9%。国家银行现金收入6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2%;现金支出63.66亿元,增长16.0%。全年净回笼货币0.39亿元,增长22.8%。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保费收入进一步提高。年实现保费收入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财产险收入0.09亿元,增长34.7%,寿险收入0.33亿元,增长9.7%。全年共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0.13亿元,增长2.5%,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590万元,下降1个百分点,寿险赔付额707万元,增长5.5%。

八、教育、科学技术和环境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4学年初,全县有在校学生13.9万人,有教职工7533人,专任教师5694人。高考上线3524人,向大专院校输送新生3071人,增长18.2%;上线率达67.2%,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基础教育蓬勃发展,“两基”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完成小学生招生8055人,普通中学招生16048人;小学在校学生6833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7809人。初等义务教育入学率、完成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86%和99.85%。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入学率、完成率、毕业率分别达到99.34%、99.03%和99.14%,保持和超过了省定标准。

成人教育稳定发展,扫盲工作得到巩固和提高。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收学生351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共1751人次,毕业学生158人。培训青壮年农民近8.45万人次。

农村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2%以下,脱盲学员巩固率保持在96%。乡镇成人学校办学面达100%,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面达91%。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年新、扩、改建校舍3.2万多平方米。新增电化教育、实验教学、音、体、美、图、劳、工等各类设备价值186万元,投入电化、计算机教育设备270万元。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广泛得到应用,有448所学校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94所学校建有闭路电视网,34所学校建有多媒体教育,100%的学校建起了计算机教室,全县已安装计算机5304台。

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全县建成科技示范区3个,示范园10个,大力推进科技承包,科技创新,引进推广各类新技术30项,新品种30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生态及环境建设步伐,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活动小区等创建活动。已建成四川省苍溪中学校、陵江镇滨江路生态人居活动小区、店子鲜家沟等3个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修建了苍中校、壁秀花苑、中洋花园生活废水治理示范工程3个。经监测,县城常年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嘉陵江与东河水质优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

九、文化和卫生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群众性文体活动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2004年,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体育场1个。

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率持续提高。启动实施农村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工程。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入户。到12月底实现光纤通村180个,累计514个,占村总数69.9%;有线电视新通村107个,累计690个,通村率93.9%;新增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9140户,累计入户达11.63万户,其中农村10.1万户。架设光缆皮长1908公里,芯长8726公里,联网65个乡镇。完成电视转播时间27.16万小时。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验收达标。全县有卫生机构71个,床位1352张,卫生技术人员1485人。出院病人治愈好转率达77.7%以上;出入院诊断符合率达94%以上。全县本年度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为493.35/10万。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达89.7%。灭疟后管工作不断加强,完成了1956例“四热”病人疟原虫镜检任务。全县产妇新法接生率达99.6%,孕妇死亡率为137.8/10万,婴儿死亡率为9.4‰。

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1.89万人,覆盖面达63.0%,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76.71万人,

增加0.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24万人,净增0.26万人;农业人口66.47万人,净增0.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452人,出生率为4.5‰;死亡人口5004人,死亡率为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活问题,努力增加城乡经济收入,城乡文化丰富多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4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9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958元,增加173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0元,增加300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1853元(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增长12.8%。居民储蓄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70亿元,增长25.6%,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98亿元,下降3.0%;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72亿元,增长45.5%。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农房改造和小康农居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6.2万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