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游仙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6 绵阳市游仙区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国内贸易活跃。2007年,全区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518万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市的零售额为136426万元,增长20.6%,农村的零售额为94092万元,增长15.4%。从行业来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3998万元,增长16.5%;零售业实现146350万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实现46925万元,增长23.7%。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2828万元,增长3.7%;集体经济实现20336万元,增长3.1%;民营及其它经济实现187354万元,增长22.5%。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购进总额为183758万元,同比下降8.0%,销售总额为233560万元,同比增长22.1%。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民营经济零售额占全区零售额的比重达81.3%,成为商贸流通的主力军。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区积极配合市政府打造绵阳“会客厅”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游仙100平方公里阳光运动休闲区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商贸、特色餐饮和休闲旅游业,以芙蓉汉城、老龙山、富乐山、科学家公园为主体的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带已经形成,全区旅游产业面临较好发展机遇。2007年末,区内有星级饭店4个,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21个,全年共接待游客133.6万人次,同比增长49.3%,实现旅游总收入9.38亿元,同比增长28.0%,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2007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区本级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区内口径)44个,其中:工业项目16个,农业项目3个,三产项目25个。协议引资15.36亿元,增长16.0%,到位资金12.84.亿元,增长16.7%。

2007年,区本级外贸出口2710万美元,增长27.1%,其中:自营1206万美元,增长27.1%。

七、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2007年末,区内公路总里程为108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43公里(含一、二、三、四级公路),等外公路518公里。境内铁路营运里程5公里。年末全区水泥路面村通公路比例达30%以上。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3815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5592万吨公里。

八、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辖区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

237152万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0.8%,快于GDP增速5.8个百分点,其中: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103749万元,增长29.8%。2007年民营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为38.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2007年末全区工商企业登记户数10427户,增长13.0%;工商企业注册资金151975万元,增长5.2%;工商企业从业人员17.55人,增长8.7%。

九、财政、税收、金融

财政、税收稳步增长。2007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8994万元,同比增长21.2%,(全口径财政总收入27000万元,增长23.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0619万元,增长26.5%。地方财政总支出45540万元,同比增长46.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1160万元,同比增长42.4%。在财政总收入中,国税部门完成9049万元,增长10.1%;地税部门完成7857万元,增长29.6%;财政部门完成1702万元,增长8.2%。2007年全区实现地税总收入16190万元,同比增长16.1%;实现国税总收入11314万元,增长12.9%。

金融运行平稳。2007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58651万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2106万元,增长3.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334235万元,同比增长0.2%,其中:农业贷款58664万元,同比下降2.5%。

十、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科技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末,全区有农村专业技术科协

32个,乡镇科协22个。区级(人才中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64人,其中:高级职称134人,中级职称1468人,初级职称1762人。全年举办各类科普讲座、专题宣传50余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达13000人次。全年科技部门共组织企业申报省市级科技公关项目2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区内企业研发机构达到7家,新增2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6家,创造产值59000万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辖区内有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数4813人,专任教师数72人;有普通初中22所,在校学生数17970人,专任教师数1240人;有小学47所,在校学生数

27886人,专任教师数1666人;公办幼儿园 1所,在校学生数250人,专任教师数15人;有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数5700人,专任教师数159人(大专院校由市级统计)。2007年全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为100.00 %,小学毕业率为97.40%,小学生巩固率为96.59%,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为115.50%,普通中学入学率为99.27%,中学学生巩固率为94.21%,普通初中毕业率为93.51%。

文化广电事业加快发展。2007年末,区内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全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5%。区内现有体育场馆1个,影剧院(剧场)1个。

城乡卫生条件显著改善。2007年,全区加大力度实施医疗保障救助行动,改(扩)建乡镇卫生院7所,建设标准化村卫生计生报务站26个,对城市低保人员实行“十二免三减半”的医疗惠民政策,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0.3%。2007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36个,其中:医院5个,卫生院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有卫生技术人员1510人,其中:执业医师515人;实有床位数1802张,其中:医院床位数1085张。

十一、群团组织

2007年末,全区有666个基层工会组织,会员人数达34469人(含农民工), 其中:23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工会;全区有基层团组织311个,共青团员18948人;全区有25个基层妇联组织和234个基层妇代会。2007年,全区有妇女工作干部32   人,其中:区级7人,乡镇、街道 25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小幅增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07年末,辖区总人口为532462人,比上年增长1.7%,其中:男性人口274065人,女性人口258397人;农业人口348672万人,非农业人口183790人。2007年,全区常住人口为490800万人,城镇化率达40.0%。2007年,全区(区本级)人口出生率为4.75‰,人口死亡率为3.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2‰,计划生育率为94.3%。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末,全区有敬老院20个,床位数461张,供养人数446人;全区有基层残联 25个,区级残协5个,社区残协41个,村残协234个;全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6725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296人,城镇低保人数为15873人,农村低保人数为6877人。2007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1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