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泸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6 泸州市泸县统计局

其中:公路     85019万人公里        17.7

水运           245万人公里         -10.3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通讯业新增通讯用户3万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共实现增加值4250万元,同比增长15.0%。

旅游事业步伐加快。全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旅游收入6731万元,比上年增长33.6%。

八、金融和保险

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1939万元,比上年增长8.1%,地方财政支出36158 万元,比上年增长25.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7882万元,比年初增加11139万元,各项存款余额417398万元,比年初增加44553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6837万元,比年初增加52775万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564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2065万元,寿险349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24.8%。

九、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继续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小学35所,在校学生72749人,专任教师272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15629人;普通中学47所,在校学生59872人,专任教师3006人。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发展,特殊教育学校1所12人。2004年我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完成,校园布局调整力度很大,合并了一批九年制学校。泸县一中、泸县五中通过省级校风示范学校检查,泸县四中通过市级校风示范学校检查,高中学校创牌意识渐浓厚,高考成绩继续蝉联泸州市十四连冠,并占据了泸州市半壁河山。

文化事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近8万册,文化馆1个,文管所1个,文艺小分队1个。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均保持为100%。

卫生保健事业继续加强。全县共有医疗机构28个,其中医院1个、卫生院24个,实有病床1038张,其中标准床位448张,卫生技术人员1525人,其中执业医师537人,执业助理医师286人,注册护士218人,全年医院门诊人数达1448849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继续广泛展开。全县全年举办了各种运动会32次,参加运动员10223人,全县所有学校开展了体育达标活动。

十、环境保护

城区空气质量逐步提高。2004年,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总体保持二级空气质量水平,工矿区保持三级空气质量水平。城区声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城区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9.7分贝,夜间噪音值47.2分贝,比上年下降0.1 分贝。地表水中各监测断面水质总体达Ⅲ类水域水质标准;濑溪河水质较上年有所好转,基本达到Ⅲ类水域水质标准。全县已建成了5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2.8平方公里;建成了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2.1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县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个,为市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30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1.6%。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103.6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87‰,人口死亡率8.01‰,自然增长率为2.86‰。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4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为13064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38元,比上年增加380元,增长13.8%。随着小城镇建设、小康建设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末,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11元,比上年增长30%,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台、黑白电视机54台、影碟机38台、洗衣机38台、电冰箱9台,固定电话29部,移动电话49部。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35.6平方米、28.5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278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06人,“4050”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36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140人,全县发放失业保险金94万元。全县城镇失业登记率3.9%。

全县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到1085张,收养771人,救济五保户3085人205万元,贫困人口5708人64万元,低保5673人387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51人,安置退伍军人就业749人,其中城镇134人。

注:1、公报中泸县生产总值、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相对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据以《泸县统计年鉴2004》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