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新兴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有:改建一级公路18.9公里;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3700平方米,学生席位9480个;新建独立公路桥梁1座33延长米。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7791万元,比上年增长9.4%。 全年全县完成货物周转量11360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55%。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106450万吨公里,增长9.4%;水运货物周转量7155万吨公里,下降2.72%。全县旅客周转量119983万人公里,增长2.14%。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206万元,比上年增长14.2%。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等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电信局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34608门,比上年增长10.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总数85236户,增长16.1%。其中:县城镇电话28314户,增长12.4%;农村电话56922户,增长18.1%。年末流动市话“小灵通”用户达12049户,增长9.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9部/百人。全县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52万户,全县国际互联网用户达2.53万户。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819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县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7571万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324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5%和13.62%。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22077万元,比上年增长14.3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2277万元,比上年增长14.88%;其他行业零售额6465万元,增长7.95%。 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继续增加。2003年全县拥有各类市场28个,市场建筑面积9.34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9442万元,比上年增长4.0%。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经济取得显著成绩,出口总额增幅大。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60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46%。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1360万美元,增长67.28%;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14644万美元,增长26.8%。出口产品主要以日用不锈钢制品为主。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5宗,增长87.58%;合同外资额2271万美元,增长7倍多;实际利用外资额7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25%。投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接待中外旅游总人数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9.5万人次,增长15.8%;港、澳、台、海外游客3.5万人次,下降18.6%。全年旅游业营业收入9568万元,增长4.0%;实现利税375万元,增长1.4%。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快速增长。20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231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0503万元,增长8.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9372万元,比上年末减少11384万元,下降16.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6788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7432万元,增长38.4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7740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8.9%;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527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4.95%。全县信贷加快,中小企业融资增加,促进了经济加快发展。现金收支呈回笼状态,全年现金收支轧差后净回笼131745万元,比上年多回笼14493万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保费收入略有下降。全县保险公司全年各类保费收入5010.1万元,比上年下降4.55%;各类保险赔付金额1162万元,比上年上升12.67%;保险赔付率为23.1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加快。全县小学在校学生5513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69%。初中在校学生23344人,初中毛入学率94.4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1.27%。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872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468人。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社会办学发展迅速,幼儿学前教育有新的发展,全县私立幼儿园总数达26所;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巩固提高。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科技综合实力增强。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推动了科技事业较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促进了各业的发展。2003年实施的星火计划项目共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6项,县级6项。全年有29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9项获得县科技进步奖。这些科技成果都先后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日趋繁荣。全县现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中心文化广场各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广播电台和电视转播台各1座,有线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站12个;全县共有文化站12个。全年送戏下乡67场,送电影下乡90场,送图书下乡1万余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历史文化逐步得到开发利用。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56个;医院(含卫生院)16间,医院病床床位547张。全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40人。其中执业医生380人,注册护士454人。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不断加强和改善,卫生保健进一步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81.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6.7%,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7.2%。 体育事业再创好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进一步普及。2003年新兴籍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亚洲比赛冠军1个,全国比赛冠军4个、亚军2个,省市级比赛冠军5个、亚军14个。《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广泛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普及。全年共举办镇及镇以上运动会45次,参赛运动员达1.31万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新进展。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8个,总投资832万元。全县建设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9.07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音达标区1个,面积9.8平方公里。县城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Ⅰ类水质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大。全年县城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80万吨,排放达标量为150万吨,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4.72%。全县新建森林公园9个,增加面积157平方公里。年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8%以上;工业污染防治总投资1442万元;建立环境保护监测站1个。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发展得到较好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稳定。根据2003年县公安部门人口统计,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49152人。其中:男性人口228529人,女性人口220623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人口(新口径)157373人。据县计生部门统计,全县人口出生率10.90‰,死亡率5.51‰,自然增长率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