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新兴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5 云浮市新兴县统计局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7094万元,比上年增长5.2%。

全年全县完成货物周转量10465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08%。其中:公路货物周转量97299万吨公里,增长2.58%;水运货物周转量7355万吨公里,增长29.1%。全县旅客周转量117468万人公里,增长3.27%。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435万元,比上年增长10.8%。移动电话、数据通信等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年末电信局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21984门,比上年增长8.5%,年末电话总数84447户,固定电话用户73400户,增长19.5%。其中:市内电话25182户,增长20.0%;农村电话48218户,增长19.3%。年末流动市话“新城通”用户达11047户,增长7.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6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增速平稳,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299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2.1%。其中:县城镇实现零售额67831万元,农村实现零售额6446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8%和11.1%。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8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2.57%;餐饮业零售额19392万元,比上年增长13.05%;其他行业零售额24638万元,增长5.69%。

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商品丰富,集市贸易成交额继续增加。2002年全县拥有各类市场26个,市场总面积5.9万平方米;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8307万元,比上年增长2.98%。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出口大幅增加。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23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87%。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813万美元,增长189.32%;来料加工出口额775万美元,增长16.19%;“三资”企业出口总额10774万美元,增长20.35%。“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的87.2%。出口产品主要以日用不锈钢制品为主。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5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51%。投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接待中外旅游总人数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68.7万人次,增长22.7%;港、澳、海外游客4.3万人次,增长7.5%。全年旅游业营业收入9200万元,增长15.0%;实现利税370万元,增长14.9%。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业务增长。2002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1812.3万元,比上年末增加53460.9万元,增长18.5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0756.1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3618.1万元,增长23.8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9355.5万元,比上年末减少5055.5万元,下降3.2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6879.8万元,比年初下降10.3%;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911万元,比上年末下降57.96%。现金收支累计呈回笼状态,全年现金收支轧差后净回笼117251.9万元,比上年多回笼10426.9万元。

保险事业继续平稳发展,保险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县保险公司全年各类保费收入5249.4万元,比上年增长16.39%;各类保险赔付金额1031.3万元,比上年下降0.17%;保险赔付率为19.6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推进。全县小学在校学生5358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7.76%。初中在校学生22117人,初中毛入学率达94.6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1.4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224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1384人。社会办学迅速发展,幼儿学前教育有新的发展,全县私立幼儿园总数达23所;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不断发展。

科技事业获得新的成果。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推动了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促进各业产业化进程。2002年实施的星火计划项目共1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3项,县级9项。全年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9项获得县科技进步奖。这些科技成果都已先后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中心文化广场各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广播电台和电视转播台各1座,有线电视台1个,有线电视站14个;全县共有文化站15个。全年送戏下乡78场,送电影下乡105场,送图书下乡1.5万册,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卫生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58个;医院(含卫生院)18间,医院病床床位数585张。全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35人。其中执业医生362人,护师、士447人。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卫生保健进一步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78.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37.5%,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57.2%。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普及。2002年新兴籍运动员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得世界比赛亚军1个、季军1个,全国比赛冠军1个,省市级比赛冠军4个、亚军2个。《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广泛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发展。全年共举办镇及镇以上运动会47次,参赛运动员达1.99万人次。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发展较好地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稳定。根据2002年公安部门人口统计,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47‰,死亡率5.32‰,自然增长率5.1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48555人。其中:男性人口227789人,女性人口220766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03634人,非农人口144921人。

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据2002年县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96元,比上年增加151元,增长4.03%。城镇职工工资水平提高。据统计,县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103元,比上年增长16.51%,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8.0%。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生活相对仍困难。

城乡储蓄存款快速增加。2002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40023.4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9301.4万元,增长14.31%。

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2002年全县城乡新增住宅面积17.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城镇居民4.02万平方米,增长29.7%;农村私人13.75万平方米,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