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永顺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入学率及升学率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2%,。小学招生7261人,初中招生6572人,普通高中招生3095人。努力巩固“普九”成果,切实抓好入学保生。办学条件继续改善,突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 我县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教育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民保工程全面启动。积极开展省级先进文化县创建活动,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土家族梯玛神歌等3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对县内广播节目3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3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38.52%。全县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节目47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190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8.32%;全县有线电视用户5.2万户,增加0.3万户。县广电局被评为省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暨安全播出先进集体。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初步确立,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建立了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全县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381126,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8%。计划生育以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和县直单位为重点,加强管理,全面落实“村为主”。对702人农村两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户落实了计生绿卡,为14人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户扶助金发放到位。全县为765名奖扶对象发放奖励扶助资金55.3万元;为符合省定16名出生缺陷干预对象进行优生遗传检测,免除各种诊治费用12万元。人口计生工作,通过省考核评估验收,进入一类县市行列。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丁香杰荣膺湖南奥运火炬手。 十、资源与环境保护 主要资源: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70条,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7.58亿立方米,淡水总面积3.63千公顷,水力资源蕴藏量36.98万千瓦;林木积蓄量为505.45万立方米;煤理论蕴藏量为330.5万吨,磷矿为7683.6万吨,铁矿为1176.2万吨,钒矿为2.15万吨。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经营管理城镇水平有所提升。整治了临街门面乱倒乱排行为,县城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企业专职环保人员6人,工业用水总量7.2万吨,其中重复用水0.72万吨,占用水总量的10%,有废水治理设施3套,减少1套,日处理能力0.02万吨,运行费用为6万元, 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7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1.8万吨,排放达标率为37.51%,工业废气排放量13587万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63万吨,处置0.63万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700万元。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工程补植和管抚,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项目,强化封山育林措施。强化耕地保护措施,农村非法占田建房得到有效遏制。以治理非法小煤窑、私挖盗采镍钼矿、景区和公路沿线采石场为重点,大力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秩序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2007年年降水量1330.2毫米,日最高降水量101.1毫米,任意24小时最高降水量124.6毫米,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最高气温37摄氏度,最低气温-2摄氏度。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县总户数13.62万户,总人口49.7万人,当年出生5233人,当年死亡1765人,人口出生率为10.55‰,死亡率为3.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9‰。当年迁入7487人,省内迁入6442人,省外迁入1045人;迁出3530人,迁往省内2313人,迁往省外121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689人,占总人口的12.81%;少数民族人口43.12万人,占总人口的86.76%,其中土家族37102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6.056%;苗族6149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4.26%。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9911元,比上年增长20.4%。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7259元,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4402元;经营净收入1174元;转移性收入1488元;财产性收入38元,其中可支配收入达6905元,增加916元,比上年增长15.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07元,比上年增加217元,增长11.48%,其中工资性收入313元,增长9.44%;家庭经营收入1647元,增长8.57%;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47元,增长68.97%。 居民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097元,比上年增加1268元,增长33.12%。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039元;人均衣着支出557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07元;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420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比上年增5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辆,摩托车20辆,家用电脑28台,电冰箱94台,洗衣机96台,彩色电视机106台,空调器18台,普通电话72台,移动电话174台,人均居住面积30.7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538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016元;人均衣着支出82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77元;人均购房和建房支出112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6.06%,比上年增加4.58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4辆,电冰箱14台,洗衣机26台,彩色电视机94台,普通电话45台,移动电话33台,人均居住面积24.31平方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就业工作。六大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1218人,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户数116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16025人,全县享受城镇低保人数达到11534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3288人。基本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贫困生入学得到有效救助,“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春夏共救助贫困中小学生6.83、6.44万人,贫困大学生102名。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准确数据以2007年《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