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永顺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15 湘西州永顺县统计局

入学率及升学率进一步提高。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5%,比上年降低0.21个百分点,其中县城为100%;农村为99.1%。小学招生6071人,小学升初中入学率为94.57%,比上年低12.45个百分点,初中招生10163人,比上年减少230人,普通高中招生2799人,比上年增加324人,初中升高中入学率为42.56%。努力巩固“普九”成果,切实抓好入学保生,投入资金2190万元新建和改造校舍3.8万平方米,办学条件继续改善。高考再次取得优异成绩,录取总数居全州第一。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积极开展省级先进文化县创建活动,成功举办了省民博会暨湘西州第二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闭幕式,被列为全国民族文化联系县。全县有摆手舞、茅古斯、花灯等二十多种文艺形式的活动队伍780多支,演出人员达5800多人,今年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开展活动达110多次,形成了5000乡土“明星”活跃农村文化的壮观场面。县文化馆被授予“全国首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活动先进单位”,是湖南省唯一受表彰的单位。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对县内广播节目3套,平均每日播音时间3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41.22%。全县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节目47套,增加12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1190小时,增加300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3.32%;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4万户,增加0.3万户。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3个,比上年增加1个,人员1307人,减少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16人,减少3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生593人,注册护士271人。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1182张,增加36张。年内建成乡镇中心卫生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完成县传染病区主体工程建设。全县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全县没有原发病例。法定传染病发病控制率比降15.5%,乡镇以上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计划生育以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和县直单位为重点,加强管理,全面落实“村为主”,全年计划生育率为92.11%,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对2740户农村两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户落实计生绿卡。因全省计划生育大洗牌,经省、州检查评估退至全省二类单位。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永顺籍运动员田营在雅典残奥运动会上勇夺1金1银;成功举办了"百年湘泉杯"全省少儿体操比赛;我县运动代表队在州十运会上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十、资源与环境保护

主要资源:境内有5公里以上河流70条,年平均径流总量为87.58亿立方米,淡水总面积3.63千公顷,水力资源蕴藏量36.98万千瓦;林木积蓄量为505.45万立方米;煤理论蕴藏量为330.5万吨,磷矿为7683.6万吨,铁矿为1176.2万吨,钒矿为2.15万吨。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经营管理城镇水平有所提升。整治了临街门面乱倒乱排行为,县城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县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县总户数128860户,增长1.99%,总人口491640人,增加1503人,当年出生3524人,当年死亡129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5‰。当年迁入4946人,省内迁入3766人,省外迁入1180人;迁出5675人,迁往省内4235人,迁往省外14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722人,占总人口的12.76%;少数民族人口421674人,占总人口的85.77%,其中土家族37345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8.56%;苗族4565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0.83%。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县单位从业人员为17088人,比上年减少1496人,其中国有单位16899人;城镇集体单位1470人;其它单位215人。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1649万元,比上年增长7.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013元,比上年增长19.6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椐抽样调查,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30元,增192元,增长14.35%,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人均现金收入1180元,比上年增加11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59元,增长9.67%。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就业工作。强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积极向上争取养老保险调剂金和再就业资金,企业基本养老新增参保人数2113人,按时足额发放企业基本养老金1650万元、下岗职工生活费17万元,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855人,新增医疗参保人数659人,基本实现“两个确保”。规范医疗保险运作,启动了大病医疗互助和工伤、生育保险。以优抚、五保等困难弱势群体为重点,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136万元,增长20.4%。年内完成3所乡镇敬老院新建改建工程,1301栋地灾房屋搬迁。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准确数据以2004年《统计年鉴》为准。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