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麻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麻阳苗族自治县统计局 (2006年4月20日) 2005年,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麻阳,抓住湘西地区开发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三带动、四推进”发展战略,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繁荣稳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产业结构调整趋于优化。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4.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12.4%,第二产业3.59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5.45亿元,增长11.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达到4177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为35.5:25.6:38.9。“十五”期间,全县GDP总量达到53.1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16.5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0%,比“九五”时期快1.6个百分点,是我县经济增长较快的一个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相对“九五”期末,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4.2个和3.8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明显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05年,全县加快山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经济民营化发展步伐,取得可喜成果。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一批骨干工业企业逐步崛起,电力、化工、冶金、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初具规模,支撑作用加大。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为27%。据测算,全县工业化率达到23.6%,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已形成瓜果、蔬菜、养殖三大优势产业,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5家,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完成增加值0.45亿元,非农产值达到7.61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近一半。城镇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全县城镇人口发展到7.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0.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经营民营化进度加快,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全县非公制经济(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9190户,实现增加值5.28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37.7%。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职工工资明显提高,劳动就业取得初步成效。2005年,全县从业人员取得劳动报酬15344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年人均报酬达到11571元,增长16.2%,劳动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从业人员达到13261人,比上年增长0.9%,新增就业岗位1318个,年内下岗职工人数1423人,比上年减少231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5.5%以内。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改革有序进行,一批改制企业焕发生机。2005年全县67家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处理资产22056万元,解除债务33854万元,妥善安置职工5597人,稳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工作效率大大增强。全面推行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为增收节支、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打下了坚实基础,非税收入管理逐步规范。综合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民办实事工作全面完成。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全县落实省政府为民办8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县委、县政府为民办20件实事落实到位,工作得力,各项指标均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2005年,全县各行政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整治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了我县经济环境。政法部门从严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及时化解影响社会不安定因素,全县人民安居乐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压力较大;财政收入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不快。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完善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农业4.81亿元,增长15.6%,林业0.55亿元,增长8.3%,牧业2.08亿元,增长8.3%,渔业0.17亿元,增长10.1%,其它0.08亿元,增长5.3%,主要农牧渔业产品取得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2.27万吨,增长5%,油料作物产量1.35万吨,增长1%。瓜果总产量13.87万吨,增长7.2%,其中,柑桔9.22万吨,增长15.3%。牲猪出栏19.5万头,增长3.7%,山羊出栏5.31万只,增长2.1%。家禽出笼325万羽,增长4.2%,水产品总量0.24万吨,增长4.2%。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扩大瓜果、蔬菜、养殖三大优势产业生产规模,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县特色农业产值达到5.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2.7%。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市场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柑桔、蔬菜、优质大米、腊肉等农产品畅销全国及周边城市。 农业基础设施加快。2005年,全县投入资金4千多万元,重点对乡村公路、骨干水库、灌溉设施、农用电网进行修建改造及农用机械更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6万千瓦,农业用电达到2310万千瓦时,通公路的村达到208个。 扶贫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全县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贫困山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全县实施扶贫项目12个,投入资金590万元,使2800多人摆脱了贫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2005年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年,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发展工业的优惠政策,依托本地资源全力引进项目,投资办厂。工业生产形势乐观。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4.24亿元,增长37.2%,实现工业增加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规模工业1.42亿元,增长30.6%,主要工业品产量生产情况是:发电量6821万千瓦时,锦江泉酒326千升,铜精矿1340吨,碳素钢3492吨,铁合金4959吨。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县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102%,比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1万元,比上年增长34.6%,上交税金1546万元,增长32%,全县25家规模工业全部实现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