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辰溪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14 怀化市辰溪县统计局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蓝伯化工有限公司6万吨电石厂、8万吨焦化厂、20万吨洗煤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教师新村、晓园新村、老城新市街改造和双溪治理等一批城建项目全面启动;德林、和平、华中莫来石、远大等工业技改项目实施顺利。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762万元,增长20.2%。三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9659万元,施工单位工程个数47个,竣工工程21个。房屋施工面积28.03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27万平方米。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22万元,增长8.5%。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262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5%。旅客周转量26914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4%。交通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沅水大桥加固工程正式启动,县乡公路改造正在抓紧实施,完成了五凉线27公里路基扩宽工程。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345万元,增长23%。其中:邮政业务量484万元,增长3.0%,电信业务量3861万元,增长25.3%。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44478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7652户。国际互联网络用户达3388户,其中个人用户达3239户。

六、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200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015万元,同比增长9.5%。其中:县以上零售额完成32432万元,增长7.2%,县以下零售额完成32581万元,增长11.9%,受非典影响城镇消费品市场增幅有所减缓。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6414万元,增长9.2%,餐饮业零售额8237万元,增长13.9%。出口创汇55万美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万元。2003年共投入600万元资金,对以燕子洞、龙门溪、天星洞为代表的的主要景点进行特色挖潜,服务水平升级,旅游景点逐步升温。

七、金融与保险

金融形势稳定。20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6708万元,比年初增加36264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3294万元,新增20800万元;年末各类贷款余额83534万元,比年初增加1902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561万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1万元,增长2.4%;寿险收入3090万元,增长23.6%。全年保险费支出553万元,比上年下降51.8%,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54万元,增长0.8%;寿险支出310万元,下降65.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县共有8个科研机构,科研事业经费投入68万元,投入236人实施科技项目29个,其中技术创新项目6个,取得4项科技成果。省级科普示范乡1个,市级科技示范村4个。

教育事业有了新进步。全县普通中学39所,在校学生33956人,比上年增加838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40人;小学299所,小学在校学生3486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达97.7%;幼儿园45所,在园幼儿9423人。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4934人,其中:专任教师4598人。县一、二中今年高考本科自然上线数286人,名列全市第三位。今年共有2100余人参加3000余科次自学考试,又有20人通过自学考试取得本科文凭,28人获得大学专科文凭。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县现有文化站31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6万册。城乡有线电视广播站30个,电视人口覆盖率89.5%,有线电视总长度达539.2公里。全年组织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规模行动18次,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文艺下乡活动频繁,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7次,参与人数达6.3万人,呈现活动多,规模大,标准高,参与面广的特点。文艺创作再创佳绩。全年共有百余件作品在市级以上单位获奖。其中影响较大的美术作品《风景1号》、《元气初开》入选《中国当代艺术》;戏剧作品《合二为一》获贵州省优秀编剧奖;电视节目《大山留下的故事》、《村官还‘债'》获省级一、二等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4个,病床床位1230张;卫生技术人员1598人,其中:医生858人,护师、护士550人。农村卫生院31个,乡村医疗点434个,技术人员528人,农村医疗点覆盖面达100%。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非典”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在国家省市各项体育比赛中,全县运动健儿共获得奖牌42枚,其中金牌13枚,银牌21枚,铜牌8枚。举办各种运动会3次,参加人数达500人次。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共组织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活动9次,参加人数达2千余人次。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减缓。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2万人。年内出生人口5345人,死亡1786人,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3.5‰,人口自然增长率7‰。全年计划生育率98.9%。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2003年,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5246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207467万元,人平劳动报酬7894元/年,其中在岗职工年均工资8056元。根据抽样调查,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比上年增加16元。农民生活消费支出1589元,比上年增加40元,其中:食品支出1002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63.1%,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稳步推进。至年末,全县共有福利性机构1家,床位20张。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989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35人,共发放低保费605万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事业单位294家,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9473人,参加失业保险单位达101家,职工人数4181人,参加医疗保险单位186家,人数15100人。全年发放养老金4084万元,医疗保险费支出412万元。全年救济社会城乡困难户达3万人次。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全县工业废气处理率达95%,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达89.91%,利用利润68万元。环境卫生大有改观,乱摆、乱扔、乱停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等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