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鹤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14 怀化市鹤城区统计局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区上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全区生产总值

全区经济平稳增长。据统计,全年完成全区生产总值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8.63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2.85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3.2:34.9:51.9,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提高0.2个百分点,提高1.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7418元,比上年增长5.1%。

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化程度不高;财政收入规模偏小,区乡财政困难;民间投资尚未充分启动,消费增长乏力;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城乡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2006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9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2.18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0.74亿元,增长6.0%;牧业1.82亿元,增长9.5%。主要农产品平稳发展,其中粮食产量为4.90万吨,上升0.9%。其中谷物产量为4.63万吨,上升0.9%,薯类产量0.17万吨,经济作物油料产量0.37万吨。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1.12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14千公顷,上升0.9%。蔬菜产量9.90万吨,增长15.0%,水果产量1.33万吨,增长5.2%。在种植业中经济作物和农产品优质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农业效益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粮油种植继续平稳增长。二是经济作物增效显著。三是全区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四是畜牧水产业增势平稳。五是劳务经济增长较快。

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主要问题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困难不少。一是农产品生产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二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有所下降,农业成本居高不下。三是政策效应减弱,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不够强劲。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6亿元,增长12.4%。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03亿元,增长2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0.33亿元,下降29.1%,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下降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57亿元,下降27.9%,其他经济类型完成工业总产值13.55,提高48.3%。产品产销率100%,与去年持平。全区建筑业增加值3120万元,增长18.2%。

工业和建筑业中主要问题是:企业亏损面仍居高不下,扭亏增盈工作任务艰巨,传统工业技术落后,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再就业压力加剧,企业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长,大项目投资进展顺利,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额5.0亿元。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77亿元,更新改造完成1.75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49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呈现逐步回升态势。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集额14.33亿元,同比增长17.9%。商品房销售、假日消费品类商品、家电商品、汽车消费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物价总水平略有提高。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比上年高.0.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01.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4.3%;房地产价格指数为103.6%。当前价格上涨具有结构性、局部性和恢复性的特点,尚不足以形成通货膨胀,但对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六、财政

2006年,我区严格财税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确保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共实现财政总收入10079万元,比上年增长39.9%,财政支出23725万元,增长27.3%。

七、教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区共有中小学78所,其中普通中学41所,普通小学37所;中小学在校学生66215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366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4849人;年内中小学共招收新生16861人,毕业生15661人。

卫生事业又创新绩。2006年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2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15个。卫生从业人员542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81张。

八、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6年年度全区总人口34.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16万人,非农业人口23.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87‰,出生性别比为104.6。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006年全区在岗职工10057人,下降7.1%,工资总额14753万元,增长11.5%,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4741元,增长21.7%。200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42元,增长9.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5897元,经营净收入568元,转移性收入2178元,财产性收入9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6255元,增长8.6%。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支出509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58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31元,衣着支出744元,居住支出60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8%。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0.42辆,家用电脑25.7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平方米,使用面积2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72元,增加185元,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4952元,增长25.4%。

注:全区GDP指区属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